闻字康熙字典熱度:3322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wén,【漢字註音】ㄨㄣˊ

【語音朗讀】

【未集中】【耳】【闻字五行屬水】

【未集中】【耳字部】

〔古文〕𦕁䎽䎹𦖫𥹢【唐韻】【集韻】𠀤無分切,音文。

【說文】知聞也。

【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

【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

【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

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

【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又姓。

【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

【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

【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又獸名。

【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𧲂,見則天下大風。

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𠀤音問。

【韻會】聲所至也。

【詩·小雅】聲聞于天。

【書·呂𠛬】𠛬發聞惟腥。

【釋文】聞,音問,又如字。

又【廣韻】名達。

【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

【詩·大雅】令聞令望。

【朱註】令聞,善譽也。

又通作問。

【前漢·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

又【韻補】叶無沿切,音近眠。

【楚辭·九章】孤臣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孰能思而不隱兮,昭彭咸之所聞。還音旋。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0

闻字的字形演變


前7.31.2(甲)

餘9.3(甲)

乙6273(甲)

存1376(甲)

大盂鼎(金)
西周早期

利簋(金)
西周早期

徐王子同鐘(金)
春秋晚期

王孫誥鐘(金)
春秋晚期

中山王昔鼎(金)
戰國晚期

望1.1(楚)

包2.157(楚)

望1.107(楚)

包2.137(楚)

說文古文

說文‧耳部

睡.語5(隸)

老子甲102(隸)
西漢

武威簡.士相見2(隸)
西漢

熹.易.夬(隸)
東漢

楷書

闻字的象形文

讀音:wén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說文古文;

侯馬盟書;

楚簡;

秦簡;

小篆;

隸書

讀音:wén

“聞” 的本義是聽到。《說文》: “聞,知聞也。” 甲骨文1-2象一跪坐的人在扯耳諦聽,特別突出耳朵的形狀。甲骨文3在耳旁加三劃表示聲音,聞聽的字義十分生動明顯。金文1將耳朵進一步放大置於人側,以示耳在聞中的重要性。金文2-3及 “說文古文” 的聞字已成假借字,即表示婚姻的 “婚” 。古時婚娶在黃昏進行,光線昏暗,視覺功能減退,聽覺器官愈加重要(詳見“婚”釋)。此時的 “聞”字已是“左耳右昏” 的形聲字。小篆將耳朵置於門內,成為既是從門縫聽聲的會意字,又是“從耳,門聲” 的形聲字。隸書(漢《郭有道碑》 )將小篆的筆畫拉平取直,跳出古文字的圈子。今簡化字寫作“聞”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闻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闻
中国大陆
台湾 闻
台湾
韩国 闻
韩国

闻字說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闻”字头,请参考“聞”字:)

【卷十二】【耳】

《說文解字》

知聞也。从耳門聲。䎽,古文从昏。無分切

《說文解字注》

(聞)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引申之爲令聞廣譽。从耳門聲。無分切。十二部。

(䎽)古文从昏。昏聲。

闻字解釋

闻字基本屬性

  1. 闻的部首:耳部外筆畫:6筆畫總數:9倉頡號碼:lssj

  2. 四角號碼:37401鄭碼查詢:tlceBig5編碼:BB44gb2312碼:CEC5

  3. uni-code:基本区 U+95FB首尾分解:门耳部件分解:门耳

  4. 造字法:形声;从耳、门声漢字結構:半包围结构漢字五行:水

  5. 異體字:聞聞 䎹 䎽 𥹢 𦕁 𦕌 𦖫 𪖴

闻字基本含義

  1. 聽見:~診。~聽。~訊。博~強記。~過則喜。~雞起舞(聽到荒雞鳴而起舞,喻誌士及時奮發)。

  2. 聽見的事情,消息:新~。傳~。見~。

  3. 出名,有名望:~人。~達。

  4. 名聲:令~(好名聲)。醜~。

  5. 用鼻子嗅氣味:你~~這是什麼味兒?

  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