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辩
【繁體漢字】辯,【漢語拼音】biàn,【漢字註音】ㄅㄧㄢˋ
【語音朗讀】
【酉集下】【辛】【辩字五行屬水】
【酉集下】【辛字部】
同辨。
【說文】判也。
【廣韻】別也。
【易·履卦】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又詳審也。
【周禮·天官】惟王建國,辯方正位。
又明悉也。
【易·大有】明辯晳也。
又【集韻】巧言也。
【禮·王制】言僞而辯。
【史記·荀卿傳】鄒衍之術,迂大而閎辯。
又爭辯也。
【禮·鄕飮酒義】不慢不爭,則遠于鬭辯矣。
又【說文】治也。
【書·酒誥】勿辯乃司。
【左傳·昭元年】主盟者誰能辯焉。
【註】辯,治也。
又微辯,諷諭也。
【禮·儒行】其過失可微辯而不可面數也。
又與徧通。
【禮·樂記】其治辯者其禮具。
【註】辯,徧也。
【史記·五帝紀】辯于羣神。
【書·舜典】作徧。
又與平通。
【字彙補】平均也。
【史記·五帝紀】辯秩東作,辯秩西成。
【書·堯典】作平。
又【五音集韻】下辯,地名。在武鄕。
又【集韻】【韻會】筆列切【正韻】必列切,𠀤音䇷。與貶同。
【周禮·秋官·士師】若邦凶荒,則以荒辯之法治之。
【註】辯,當爲貶。遭饑荒,則𠛬罰、國事有所貶損。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18
“辡” 是組成“辯、辨” 等字的字根。“辡” ,讀biàn,在甲骨文中寫作 “” 。 用兩個“辛” (古刑具, 表示與刑、 罪有關的人和事)來會意兩人在爭辯。下有兩個橫道表示公平。為說明用語言爭辯,秦《睡虎地簡》在“辡”字中間加一“言”字而成“
” (辯); 金文加 “刀”字表示將爭辯雙方分開, 判定而寫作 “
、
” (辧)。 由於金文的 “辧” 字中間的字符寫作 “
” (刀) , 小篆分別用 “
” (刀)和 “
” (力)兩個字符與“辡”組成“辧” 、“辦”兩個字。《說文》分別釋作: “辧,判也。從刀,辡聲。” “辦” (辦)是努力辦事的辦。《說文》: “辦,致力也。” “辦”今簡化字作 “辦” 。 隸書將小篆的弧筆圓折變成平直方折, 分別寫作 “
、
、
”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十四】【辡】
『說文解字』
治也。从言在辡之閒。符蹇切文二
『說文解字注』
治也。治者、理也。俗多與辨不別。辨者、判也。从言在辡之閒。謂治獄也。會意。符蹇切。十二部。
辩的部首:辛部外筆畫:9筆畫總數:16倉頡號碼:yjivj
四角號碼:00441鄭碼查詢:sessBig5編碼:C547gb2312碼:B1E7
uni-code:基本区 U+8FA9首尾分解:辛讠部件分解:立十讠立十
造字法:形声;从讠、辩省声漢字結構:左中右结构漢字五行:水
異體字:辡辯辯 辡 䛒 𠷊 𦌽 𧦪 𧦬 𧩵 𧪔
說明是非或爭論真假:分~(亦作“分辨”)。爭~。答~。~白。~駁。~護。~解(jiě)。~論。~士。~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