堣字康熙字典熱度:415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yú,【漢字註音】ㄩˊ

【語音朗讀】

【丑集中】【土】【堣字五行屬】

【丑集中】【土字部】

【廣韻】【集韻】𠀤元俱切,音虞。同嵎。

【說文】堣夷,在冀州暘谷。引書宅嵎夷,作堣。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堣字的字形演變


史頌簋(金)
西周晚期

仰25.11(楚)

說文‧土部

楷書

堣字的金文


史頌鼎西周晚期集成2787

史頌簋西周晚期集成4229

堣字的象形文

讀音:yú


金文1;

金文2;

金文湡;

小篆堣;

小篆湡

讀音:yú

“湡” 和 “堣” 是兩個有關聯的同音字。“湡” 指古河水名,即今沙河。《說文》: “湡,水。出趙國襄國之西山,東北入浸。” “堣”指古地名。《說文》: “堣,堣夷,在今冀州陽穀。立春日,日值之而出。從土,禺聲。 ” 《尚書》上講“堣”在東海之濱, 因此金文1寫作 “” 。 左邊是表示鹽袋的 “鹵” ,用鹽袋表示東海出產鹽的地方; 右邊是指猩猩類猴子的“禺” 。因秦漢時中原的民族認為東方的民族是不文明的人,把他們當作猴子看待(參看“禺、寓”字釋文),用鹽袋和猴子貶指東方日出的地方和人。金文2寫作“” , 將鹽袋(鹵)改為城郭形, 說明那裏已經有了城鎮。 小篆寫作“” , 用土地隱指地方。

”字也是“湡”字的初文。左邊的鹽袋(鹵)表示海邊。金文和小篆寫作“” , 將“鹵” (鹽袋)改為“水” (氵)。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堣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堣
中国大陆
台湾 堣
台湾
香港 堣
香港
韩国 堣
韩国
旧字形 堣
旧字形

堣字說文解字

【卷十三】【土】

『說文解字』

堣夷,在冀州陽谷。立春日,日值之而出。从土禺聲。《尚書》曰:“宅堣夷。”噳俱切

『說文解字注』

(堣)堣夷、逗。在冀州暘谷。暘各本作陽。今正。日部曰。暘、日出也。引虞書曰暘谷。則此當作暘可知也。山部崵下曰。首崵山在遼西。一曰嵎銕、崵谷也。嵎銕崵三字皆與此異。嵎當作禺。葢堣夷暘谷者、孔氏古文如是。禺銕崵谷者、今文尙書如是。今堯典作宅嵎夷、曰暘谷。依古文而堣譌嵎。恐衞包所改耳。玉篇、唐韵皆作堣。可證。堯典音義曰。尙書考靈曜及史記作禺銕。尙書正義卷二曰。夏矦等書古文宅堣夷爲宅嵎鐵。嵎鐵卽禺銕之異字。凡緯書皆用今文。故知許土部所偁爲古文。山部爲今文。尙書如昧谷爲古文。桺穀爲今文。正同。詳見古文尙書撰異。堣夷暘谷、許明云在冀州。山部曰。首崵山在遼西。一曰禺銕、崵谷。一曰猶一名。非有二物。遼西正在冀州。然則堯典之堣夷非禹貢靑州之嵎夷。司馬貞注禹貢云。今文尙書及帝命驗竝作禺鐵在遼西。此謂堯典也。陸氏引馬云。嵎、海隅也。夷、萊夷也。馬釋堯典始以禹貢釋之。而僞孔傳大意從之。羲和測日不必遠至海外也。僞孔云。日出於谷而天下明。故稱暘谷。似以此暘谷與日初出東方湯谷合而一之。其謬不亦甚乎。立春日。句。日値之而出。日正當堣夷而出。乃許所聞尙書古義如此。从土。禺聲。噳俱切。五部。尙書曰。宅堣夷。許之例不云尙書。此當云唐書。改之者作虞書。其說見禾部。

堣字解釋

堣字基本屬性

  1. 堣的部首:土部外筆畫:9筆畫總數:12倉頡號碼:gwlb

  2. 四角號碼:46127鄭碼查詢:bklzBig5編碼:D8A4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5823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𣌥

堣字基本含義

  1. 古通“隅”:“顧見農夫,泣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