讙字康熙字典熱度:517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huān,【漢字註音】ㄏㄨㄢ

【語音朗讀】

【酉集上】【言】【讙字五行屬】

【酉集上】【言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官切,音歡。

【說文】譁也。

【廣雅】鳴也。

【廣韻】諠也。

【玉篇】讙嚻之聲。

【禮·樂記】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

【註】聞讙囂則人意動作。

【史記·𨻰丞相世家】諸將盡讙。

【註】譁也。

【荀子·儒效篇】天下應之如讙。

【註】喧也。

又喜說也。

【禮·檀弓】《書》云:三年不言,言乃讙。

【𨻰皓云】命令所布,人心喜悅也。

又獸名。

【山海經】翼望山有獸,狀如貍,一目三尾,名曰讙。或作原。

又山名。

【山海經】讙山,郁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又國名。

【山海經】讙頭國人,人面鳥喙,有翼。或曰讙朱國。

又地名。

【春秋·桓三年】齊侯送姜氏于讙。

【註】讙,魯地。濟北蛇丘縣西有下讙亭。

又姓。見【萬姓統譜】。

又【廣韻】况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𠀤音暄。驚呼也。一曰讙,囂貌。

【揚子·方言】讓也。北燕凡相責讓曰讙。

【集韻】與叩同。通作喧諠。

又【集韻】古玩切,音貫。與懽同。

又【集韻】呼玩切,歡去聲。與喚同。或作嚾。

又叶輸旃切,扇平聲。

【顏延之·哀策文】邑野淪靄,戎夏悲讙。來芳可述,往駕弗援。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讙字的字形演變


包2.189(楚)

說文‧言部

居延簡甲1826(隸)
西漢

三公山碑(隸)
東漢

楷書

讙字的象形文

讀音:xuān


甲骨文;

小篆吅;

小篆喧;

小篆讙;

漢帛書;

隸書喧;

隸書讙

讀音:xuān

“吅” 是“喧” 的初文。指眾人大喊,聲音嘈雜。《說文》: “吅,驚呼也。從二口。 ” 甲骨文、小篆字形無別, 寫作“” , 均用二口表示多口, 會意喧嘩。小篆中另有“” (讙)字表示此義。 《說文》: “讙, 嘩也。從言,雚聲。”屬形聲字,不多用。後用 “口”作形符,加聲符“宣”成“喧”字,使用至今。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讙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讙
中国大陆
台湾 讙
台湾
香港 讙
香港
日本 讙
日本
韩国 讙
韩国
旧字形 讙
旧字形

讙字說文解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譁也。从言雚聲。呼官切

《說文解字注》

(讙)譁也。从言雚聲。呼官切。十四部。

讙字解釋

讙字基本屬性

  1. 讙的部首:言部外筆畫:17筆畫總數:24倉頡號碼:yrtrg

  2. 四角號碼:04615鄭碼查詢:sejnBig5編碼:F94E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8B99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喚

讙字基本含義

  1. 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