勭字康熙字典熱度:450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tóng,dòng,【漢字註音】ㄊㄨㄥˊ

【語音朗讀】

【子集下】【力】【勭字五行屬】

【子集下】【力字部】

【集韻】徒東切,音童。成人也。又杜孔切,童上聲。作也。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2

勭字的象形文

讀音:lì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動;

楚簡動;

楚帛書動;

秦簡;

小篆力;

小篆動;

漢帛書;

隸書

讀音:lì

“力”字說解有二。《說文》稱: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即手臂之肌肉形; 一說是原始農具“耒”形,因耒耕屬粗重勞動,需強力而引申力量。從字形看,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耒” ,後期金文和小篆象手臂,當是義隨形變的象形字。秦簡、漢帛書等隸書的出現,使其從象形字中脫離出來,究其初形更加困難。

“動” 的本義是指人起身行動,動作。《說文》: “動,作也。從力,重聲。, 古文動從辵。 ” 動字金文寫作 “” 。 從上至下由表示童工的“童” (童,兒童奴隸) 、表示口袋的 “東” (橐)和表示腳趾的 “趾”(止, 足)組成, 會意勞動, 動作。 “說文古文” 、楚簡、楚帛書寫作“” , 將金文的 “止”變為表示行走的 “辵” (讀chuò), 進一步強化了動是行走、 行動的字義。 小篆將 “辵” 改為 “力” , 寫作 “” , 會意動作、勞動需要出力。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勭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勭
中国大陆
台湾 勭
台湾
韩国 勭
韩国
旧字形 勭
旧字形

勭字說文解字

【卷十三】【力】

『說文解字』

作也。从力重聲。𨔝,古文動从辵。徒總切〖注〗㣫,古文。

『說文解字注』

(動)作也。作者、起也。从力。重聲。徒緫切。九部。

(𨔝)古文動。从辵。

勭字解釋

勭字基本屬性

  1. 勭的部首:力部外筆畫:12筆畫總數:14倉頡號碼:ygks

  2. 四角號碼:04127鄭碼查詢:subyBig5編碼:none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52ED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動

勭字基本含義

1. 勭 [tóng]2. 勭 [dòng]

勭 [tóng]
  1. 成人。

勭 [dòng]
  1. 古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