艿字康熙字典熱度:1236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nǎi,【漢字註音】ㄋㄞˇ

【語音朗讀】

【申集上】【艸】【艿字五行屬木】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𠀤音仍。謂陳根草不芟,新草又生,相因仍也。所謂燒火艿者也。

【唐書·裴延齡傳】延齡妄言:長安咸陽閒,得陂艿數百頃。

【正字通】芿、艿同。◎按《唐韻》分爲兩字,艿平聲,芿去聲。《集韻》二字雖通,然平聲則以艿爲主,去聲則以艿爲附,其意微有差別,古人必有所據。且考《唐書》,亦兩字分見,不宜倂合,今从《唐韻》。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19

艿字的字形演變


續3.28.6(甲)

京都2894(甲)

師旂鼎(金)
西周早期或中期

說文‧艸部

楷書

艿字的甲骨文


續3.28.6合37517黃組

摭續106合33225歷組

京都2894合33201𠂤歷間

艿字的金文


師旂鼎西周早期或中期集成2809

伯簋西周中期集成3792

姬母鬲西周中期偏晚集成546

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

艿字的象形文

讀音:réng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金文1;

金文2;

小篆;

隸書

讀音:réng

“艿”本指草木不斷生長出來,後也專指芋頭(因芋頭形狀似“奶” ,可充饑, 供人食用)。 甲骨文、金文及小篆分別寫作“” , 雖字形不一, 但均由草、 木間有一“奶”形字符組成, 用奶水不斷溢出和草木如同有奶水滋養一般不斷生出地麵來會意艿字。此字也讀作nǎi。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艿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艿
中国大陆
台湾 艿
台湾
香港 艿
香港
日本 艿
日本
韩国 艿
韩国
旧字形 艿
旧字形

艿字說文解字

【卷一】【艸】

『說文解字』

艸也。从艸乃聲。如乘切

『說文解字注』

(艿)艸也。按許謂艿爲艸名也。廣韵云。陳根艸不芟。新艸又生。相因仍。所謂燒火艿。此別一義。其字亦作芿。列子。趙襄子狩於中山、藉芿燔林是也。今玉篇以舊艸不芟、新艸又生曰艿、係之說文。此孫強、陳彭年輩之誤也。从艸。乃聲。如乗切。六部。乃在一部。仍艿在六部者、合韵冣近也。籒文作?。

艿字解釋

艿字基本屬性

  1. 艿的部首:艸部外筆畫:2筆畫總數:5倉頡號碼:tnhs

  2. 四角號碼:44227鄭碼查詢:eymBig5編碼:CA4Egb2312碼:DCB5

  3. uni-code:基本区 U+827F首尾分解:艹乃部件分解:艹乃

  4. 造字法: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木

  5. 異體字:𦮘

艿字基本含義

1. 艿 [nǎi]

艿 [nǎi]
  1. 〔芋~〕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