聑字康熙字典熱度:672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tiē,zhé,【漢字註音】ㄊㄧㄝ

【語音朗讀】

【未集中】【耳】【聑字五行屬】

【未集中】【耳字部】

【唐韻】丁協切【集韻】的協切,𠀤音𠲷。

【說文】安也。

【馬融·長笛賦】瓠巴聑柱,磬襄弛懸。

【註】聑,安也。

又【揚子·方言】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爲無知,謂之聑。聑,耳目不相信也。

又【廣韻】耳垂貌。

又【集韻】陟革切,音摘。耳豎貌。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聑字的字形演變


續3.31.3(甲)

聑作父乙簋(金)
商代晚期

說文‧耳部

居延簡甲254(隸)
西漢

敦煌馬圈灣木簡(隸)
西漢

楷書

聑字的金文


聑父辛鼎商代晚期集成1657

聑作父乙簋商代晚期集成3425

聑竹爵商代晚期集成8205

聑字的象形文

讀音:tiē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漢簡;

隸書

讀音:tiē

《說文》 “聑,安也。從二耳。” 意思是全神貫注地聽,安靜地兩耳聆聽, 即俯首貼耳之“貼” 的本字。 甲骨文寫作“” , 象兩個耳朵攏到一起,會意專注, 集中聽力。金文的圖徽寫作“” , 似是兩耳貼在一起的形狀。小篆將耳形文字化, 寫作“”。隸書據此寫作“”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聑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聑
中国大陆
台湾 聑
台湾
香港 聑
香港
韩国 聑
韩国
旧字形 聑
旧字形

聑字說文解字

【卷十二】【耳】

『說文解字』

安也。从二耳。丁帖切

『說文解字注』

(聑)安也。長笛賦曰。瓠巴聑柱。从二耳。會意。二耳之在人首。帖妥之至者也。凡帖妥當作此字。帖其叚借字也。丁帖切。八部。文選注引說文丁篋切。

聑字解釋

聑字基本屬性

  1. 聑的部首:耳部外筆畫:6筆畫總數:12倉頡號碼:sjsj

  2. 四角號碼:11440鄭碼查詢:ceceBig5編碼:DB45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8051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𦗑

聑字基本含義

1. 聑 [tiē]2. 聑 [zhé]

聑 [tiē]
  1. 安適。

  2. 耳垂。

聑 [zhé]
  1. 耳朵豎起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