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字康熙字典熱度:1753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tīng,【漢字註音】ㄊㄧㄥ

【語音朗讀】

【未集中】【耳】【聽字五行屬】

【未集中】【耳字部】

〔古文〕𦕢【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定切,音侹。

【說文】聆也。

【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

【書·太甲】聽德惟聰。

【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又【廣韻】待也。

又受也。

【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

【註】聽,猶受也。

又從也。

【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疏】聽,從也。

【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又斷也。

【禮·王制】司寇正𠛬明辟,以聽獄訟。

【周禮·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

【前漢·𠛬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又任也。

【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又𠋫也。

【戰國策】請爲王聽東方之處。

【註】聽,偵𠋫之。

又【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𠀤音㕔。

【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又【韻補】叶儻陽切,音堂。

【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聽字的字形演變


乙5161(甲)

甲3536(甲)

乙3396(甲)

天子𦔻觚(金)
西周早期

洹子孟姜壺(金)
春秋晚期

中山王昔鼎(金)
戰國晚期

說文‧耳部

泰山刻石(篆)

老子甲後363(隸)
西漢

老子乙前11上(隸)
西漢

石門頌(隸)
東漢

熹.易.說卦(隸)
東漢

楷書

聽字的甲骨文


甲3536合5634賓組

乙5522合7768賓組

鐵2.3合19175𠂤賓間

前1.26.5合23265出組

前6.12.2合31868

後2.30.18合8669賓組

戩45.10合5306

乙3337合1773賓組

乙3396合5298賓組

乙5317合1051賓組

拾4.7合5308

前6.54.6合5313賓組

前6.54.7

前6.54.8合5307賓組

戩45.9合5299賓組

簠文22合18109

掇1.214合5312

佚768合21296𠂤組

存429合14973

聽字的金文


邐簋商代晚期集成3975

大保簋西周早期集成4140

天子𦔻觚西周早期集成7296

洹子孟姜壺春秋晚期集成9729

洹子孟姜壺春秋晚期集成9730

中山王昔鼎戰國晚期集成2840

聽字的象形文

讀音:tīng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小篆;

三體石經;

隸書

讀音:tīng

“聽” 是用耳朵接受聲音。《說文》 : “聽,聆也。” 甲骨文寫作“” , 用 “” (耳)和 “” (一口或多口)表示口在說話和喧囂, 使 “耳有所得” 。 金文寫作 “” , 仍由“” (耳)和 “” (口)會意, 其中有加 “” 作聲符者是由會意向形聲轉變的開始。 小篆寫作 “” , 成為 “從耳、 恴、 壬聲” 的形聲字。 隸書(漢《曹全碑》 )寫作 “” , 成為今文。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聽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聽
中国大陆
台湾 聽
台湾
香港 聽
香港
日本 聽
日本
韩国 聽
韩国
旧字形 聽
旧字形

聽字說文解字

【卷十二】【耳】

《說文解字》

聆也。从耳㥁,𡈼聲。他定切

《說文解字注》

(聽)聆也。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从耳𢛳,會意。耳𢛳者,耳有所得也。𡈼聲。他定切。十一部。

聽字解釋

聽字基本屬性

  1. 聽的部首:耳部外筆畫:16筆畫總數:22倉頡號碼:sgjwp

  2. 四角號碼:14131鄭碼查詢:ceawBig5編碼:C5A5gb2312碼:CCFD

  3. uni-code:基本区 U+807D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形声;从口、斤声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廳聼听聴廳 听 聴 聼 𠯸 𦔻 𦔽 𦕘 𦕢 𦖆 𦗟

聽字基本含義

  1. 見“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