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字康熙字典熱度:3443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tuó,【漢字註音】ㄊㄨㄛˊ

【語音朗讀】

【辰集中】【木】【橐字五行屬火】

【辰集中】【木字部】

〔古文〕𡇈【唐韻】【集韻】𠀤他各切,音拓。

【說文】囊也。

【唐韻】囊無底。

【詩·大雅】于橐于囊。

【毛傳】小曰橐,大曰囊。

【左傳·宣二年】趙盾見靈輒,爲簞食與肉,置諸橐而與之。

又冶器也。

【老子·道德經】天地之閒,其猶橐籥乎。

【註】橐者外之櫝,所以受籥也。籥者內之管,所以鼓橐也。

【淮南子·本經訓】鼓橐吹埵,以消銅鐵。

又盛衣食之器者曰橐梠。

【莊子·天下篇】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

又橐橐,杵聲也。

【詩·小雅】椓之橐橐。

又橐駝,獸名。言其負囊橐而駝物也。

【揚雄·長楊賦】敺橐駝,燒𤑺蠡。

又橐臯,吳地。

【春秋·哀十二年】公會吳于橐臯。

【漢書】屬九江郡。

又【唐韻】章夜切,音柘。義同。

又【集韻】都故切,音妒。木名。○按《說文》別立橐部,今倂入。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橐字的字形演變


明1554(甲)

京津243(甲)

說文‧㯻部

睡虎地簡28.16(隸)

流沙簡.屯戍10.8(隸)
西漢

邗江王奉世墓木觚(隸)
西漢

老子乙222上(隸)
西漢

武威醫簡84甲(隸)
東漢

楷書

橐字的甲骨文


明1554合40066

坊間4.14

燕403合9430賓組

橐字的金文


東父乙尊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集成5615

橐字的象形文

讀音:tuó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石鼓文;

小篆橐;

小篆㯱;

小篆囊;

小篆櫜;

小篆㯻

讀音:tuó

“橐、㯱、 嚢、 櫜、 㯻”五個字均為不同字形和讀音的口袋。 源自甲骨文1 “” (東)字的轉衍。 甲骨文2-3寫作 “” , 此字像兩端紮繩的囊中有物。 金文、 石鼓文分別寫作 “” , 嚢中裝有表示陶器的 “缶” 或玉石 “玉” , 其中金文便是小篆“” 的前身; 石鼓文的 “”(內裝玉石)便是小篆“” (橐)的異寫。 小篆又衍生出表示專供車上用的“櫜” 和兩端無底的 “嚢” 。而“㯻” (讀hùn)則是捆綁口袋, 音義皆似“捆”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橐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橐
中国大陆
台湾 橐
台湾
香港 橐
香港
日本 橐
日本
韩国 橐
韩国
旧字形 橐
旧字形

橐字說文解字

【卷六】【㯻】

『說文解字』

囊也。从㯻省石聲。他各切〖注〗𡇈,古文。

『說文解字注』

(橐)囊也。按許云。橐囊也。囊橐也。渾言之也。大雅毛傳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誘注戰國䇿曰。無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囊者、言實其中如瓜瓤也。橐者、言虛其中以待如木𣝔也。玄應書引蒼頡篇云。橐、囊之無底者。則與高注互異。許多用毛傳。疑當云橐、小囊也。囊、橐也。則同異皆見。全書之例如此。此葢有奪字。又詩釋文引說文。無底曰囊、有底曰槖。與今本絕異。从㯻省。石聲。他各切。五部。

橐字解釋

橐字基本屬性

  1. 橐的部首:木部外筆畫:12筆畫總數:16倉頡號碼:jbmrd

  2. 四角號碼:50904鄭碼查詢:ajgfBig5編碼:E9D1gb2312碼:E9D2

  3. uni-code:基本区 U+6A50首尾分解:十木部件分解:十口冖石木

  4. 造字法:形声漢字結構:上中下结构漢字五行:火

  5. 異體字:槖𢄿𢅍槖 𡇈 𢅍 𢄿 𤄄𢄿𢅍

橐字基本含義

  1. 口袋:負書擔~。

  2. 〔~駝〕即“駱駝”。

  3. 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具爐~,~以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