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得
【繁體漢字】得,【漢語拼音】dé,děi,【漢字註音】dé,děi,de,dǎi
【語音朗讀】
【寅集下】【彳】【得字五行屬金】
【寅集下】【彳字部】
〔古文〕𢔶䙷𢔨【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音德。
【說文】行有所得也。
【玉篇】獲也。
【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
【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禮·曲禮】臨財毋苟得。
【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
【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
【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
【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
【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得”是獲得, 得到。 《說文》: “得, 行有所得也。從彳, 聲。 ” 甲骨文1-2是手拿“貝” 的形狀( “貝”在上古曾作為貨幣使用) ,表示得到。甲骨文3-4加一行動符號 “彳” (讀chì) ,表示在行走、行動中拿、取,也是小篆“行有所得” 的理論基礎。金文1-5是秦未統一文字前的文字,異寫現象十分嚴重,但仍可看出與甲骨文的淵源關係。其中金文1的 “手”和 “貝”非常逼真,如同圖畫,幾有看圖識字的功能。小篆將“貝”誤寫作“見” ,或是受“說文古文” 的誤導( “說文古文”每與甲、金文不合,隻能參考)。隸書又將小篆的“見”寫作“旦” ,完全失去“得”字本義,但從此脫離了古文字成為今文。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二】【彳】
《說文解字》
行有所得也。从彳㝵聲。䙷,古文省彳。多則切
《說文解字注》
(得)行有所㝵也。㝵,各本作得,誤,今正。見部曰:䙷,取也。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从彳䙷聲。多則切。一部。
(㝵)古文省彳。按此字已見於見部。與得並爲小篆,義亦少異。
得的部首:彳部外筆畫:8筆畫總數:11倉頡號碼:hoami
四角號碼:26241鄭碼查詢:oiadBig5編碼:B16Fgb2312碼:B5C3
uni-code:基本区 U+5F97首尾分解:彳寸部件分解:彳日一寸
造字法:会意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金
異體字:𢔶𢔨䙷㝶𠭁㝵㝵 㝶 䙸 𠊚 𠭁 𢔨 𢔶 𧴫 䙷𢔶𢔨䙷㝶𠭁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