羆字康熙字典熱度:1038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pí,【漢字註音】ㄆㄧˊ

【語音朗讀】

【未集中】【网】【羆字五行屬】

【未集中】【网字部】

〔古文〕𥀦𥀍𥀧【廣韻】彼爲切【集韻】【韻會】班麋切【正韻】逋眉切,𠀤音陂。

【爾雅·釋獸】羆如熊,黃白文。

【註】似熊而長頭高腳,憨猛多力,能拔樹木。

【陸璣詩疏】羆有黃羆,有赤羆,大于熊,其脂如熊,白而麤理,不如熊白美也。

【爾雅翼】羆則熊之雌者,力尤猛。

【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

【詩·小雅】維熊維羆。

又人名。

【書·舜典】讓于朱虎熊羆。

【註】四臣名。

又【韻補】叶甫委切【張衡·西京賦】若驚鶴之羣羆。叶上綺字下纚字。


考證:〔【爾雅·釋畜】羆如熊,黃白文。

【註】似熊而長頭高腳,憨悍多力。〕 謹照原書釋畜改釋獸。憨悍改憨猛。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羆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古文

說文‧熊部

武氏祠祥瑞圖題字(隸)
東漢

楷書

羆字的象形文

讀音:néng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5;

金文6;

金文7;

金文熊;

說文古文羆;

小篆能;

小篆熊;

小篆羆;

漢帛書;

隸書

讀音:néng

“能”是“熊” 的本字。《說文》: “能,熊屬。” 因其強壯而假借為賢能的能,同時加 “火” 另製 “熊”字。《說文》: “熊,似豕,山居,冬蟄。 ”金文寫作“” , 正是巨口利齒的猛獸形狀。小篆在規範筆畫後分別寫作“” , 雖將動物形體打散, 但依稀可見變化軌跡。隸書將下邊的 “火”化為“灬” ,完全脫離了象形字。

“羆”也是熊的一種。俗稱人熊或馬熊。《說文》: “羆,如熊,黃白文。 從熊, 罷省聲。 ” “說文古文”寫作 “” 。 上邊是“能” (熊) ; 下邊是“皮”字,即是聲符,也說明辨別 “熊”和“羆”主要看皮色。小篆寫作“” , 在“熊”頭上加一網(罒), 會意羆的身體碩大, 隻有用網捕捉。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羆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羆
中国大陆
台湾 羆
台湾
香港 羆
香港
日本 羆
日本
韩国 羆
韩国
旧字形 羆
旧字形

羆字說文解字

【卷十】【熊】

《說文解字》

如熊,黃白文。从熊,罷省聲。𥀍,古文从皮。彼爲切文二 重一

《說文解字注》

(羆)如熊,黃白文。見釋獸。从熊,罷省聲。以一能當二能也。彼爲切。古音在十七部。

(𥀍)古文从皮。

羆字解釋

羆字基本屬性

  1. 羆的部首:网部外筆畫:14筆畫總數:19倉頡號碼:wlipf

  2. 四角號碼:60331鄭碼查詢:lkruBig5編碼:F2BCgb2312碼:EEBC

  3. uni-code:基本区 U+7F86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形声;从灬、罢(pí)声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罴罷𦌲𥀍𥀡𦌲 𥀧 𥀦 𥀡 𥀍 罴 罷𦌲𥀍𥀡

羆字基本含義

  1. 熊的一種,即棕熊,又叫馬熊,毛棕褐色,能爬樹,會遊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