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止
【繁體漢字】止,【漢語拼音】zhǐ,【漢字註音】
【語音朗讀】
【辰集下】【止】【止字五行屬火】
【辰集下】【止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𠀤諸市切,音芷。
【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
【徐曰】初生根幹也。
又【廣韻】停也,足也。
【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靜也。
【禮·玉藻】口容止。
【註】不妄動也。
【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又已也,息也。
【論語】止吾止也。
【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又居也。
【詩·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又心之所安爲止。
【書·益稷】安汝止。
【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大學》云: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又留也。
【論語】止子路宿。
【孟子】可以止而止。
又行師營曰止,暫待曰次。又凡戰而被獲曰止。
【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
【杜註】內諱獲,故言止。又【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又容止。
【詩·鄘風】人而無止。
【箋】止,容止。無止則無禮節也。
【孝經·聖治章】容止可觀。
又舉止。
【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又俗謂德行曰行止。
【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其兄曰:莫學沈、謝嘲風弄月,汙人行止。
又樂器。
【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
【註】止者,其椎名也。
【書·益稷】合止柷敔。
【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又鳥集亦曰止。
【詩·小雅】載飛載止。
又三止,三禮也。
【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
【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又語辭。
【詩·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又首止,衞地名。在陳留襄邑。
【春秋·僖五年】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
又與趾同。
【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
【鄭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
【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豚止。
【郭註】止,足也。
【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
【師古註】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止”本義是腳, 腳趾。 甲骨文寫作“、 、 、 ” , 正象腳、趾形。五趾省為三趾其創意與手用三指相同,是藝術的概括手法。金文、石鼓文和小篆字形相同, 寫作“、 、 ” 。 《說文》稱: “止, 下基也。 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至漢代隸書( 《曹全碑》、《華山廟碑》等)另加一“足”旁, 專指腳趾, 分作“、” 兩個字。
“” (讀chān)指緩慢安穩地行走。 《說文》 : “, 安步也。 從辵, 從止。 ” 這是對小篆字形 “” 的解釋。 甲骨文、 金文寫作“、 、、、、 、” , 左邊是表示路口的 “彳” , 右邊是表示腳、足的 “止” (趾) ,合起來是足行走在路上的意思。
注: 此字有學者釋作 “行” ,可通。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圖為 “象形字書畫” 《偶題》
【卷二】【止】
『說文解字』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屬皆从止。諸市切
『說文解字注』
(止)下基也。與?同部同義。象艸木出有阯。止象艸木生有阯。屮象艸木初生形。𡳿象艸過屮枝莖益大。出象艸木益滋上出達也。故㠯止爲足。此引伸假借之法。凡以韋爲皮韋、以朋爲朋黨、以來爲行來之來、以西爲東西之西、以子爲人之偁皆是也。以止爲人足之偁與以子爲人之偁正同。許書無趾字。止卽趾也。詩麟之止。易賁其止、壯于前止。士昏禮北止。注曰。止、足也。古文止爲趾。許同鄭从今文。故不錄趾字。如从今文名、不錄古文銘也。或疑銘趾當爲今文。名止當爲古文。周尚文。自有委曲煩重之字不合於倉頡者。故名止者、古文也。銘趾者、後出之古文也。古文禮今文禮者、猶言古本今本也。古本出於周、從後出之古文。今本行於漢、轉從冣初之古文。猶𣜩楷之體、時或有捨小篆用古籒體者也。諸市切。一部。凡止之屬皆从止。
止的部首:止部外筆畫:0筆畫總數:4倉頡號碼:ylm
四角號碼:21100鄭碼查詢:iiBig5編碼:A4EEgb2312碼:D6B9
uni-code:基本区 U+6B62首尾分解:丨上部件分解:止
造字法:象形;像人脚漢字結構:单一结构漢字五行:火
異體字:址 趾 阯
停住不動:~步。截~。
攔阻,使停住:~痛。禁~。
僅,隻:~有此數。不~一回。
古同“趾”,腳;腳趾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