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字康熙字典熱度:3055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zhǐ,zhēng,【漢字註音】ㄓˇ

【語音朗讀】

【寅集下】【彳】【徵字五行屬】

【寅集下】【彳字部】

〔古文〕𢾷𢽠𡈼𢽡【唐韻】陟陵切【集韻】【韻會】知陵切,𠀤陟平聲。

【說文】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卽徵之。

【周禮·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

【註】別異諸官,以備王之徵召。

【周語】唯官是徵。

又【廣韻】證也,明也。

【書·洪範】念用庶徵。

【左傳·昭三十年】且徵過也。

【註】徵,明也。

又【廣韻】成也。

【儀禮·士昏禮】納徵。

【註】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

又問也。

【左傳·僖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又斂也。

【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

又求也。

【史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

【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又【爾雅·釋詁】徵,虛也。

又姓。

【廣韻】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徵崇。

又【集韻】持陵切,音懲。縣名。

【左傳·文十年】泰伯伐晉,取北徵。

【音義】今徵縣。

【史記·河渠書】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

【前漢·地理志】左馮翊有徵縣。

【註】卽今之澄城是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陟里切,知上聲。

【玉篇】宮徵也。

【爾雅·釋樂】徵謂之迭。

【樂書】聲出於心,而齒合吻開,爲之徵。徵,火也,其性烈而善燭。五音配夏。

【禮·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又【樂記】徵爲事。

【疏】徵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以徵配事也。

【風俗通】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爲火,五常爲禮,五事爲視。凡歸爲事。

又與懲通。

【荀子·正論篇】凡𠛬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來也。

又與征通。

【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徵。

又叶陟隆切,音中。

【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旣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徵字的字形演變


菁1.1(甲)

前7.8.2(甲)

父乙簋(金)
西周早期

𧻷盂(金)
西周中期

大克鼎(金)
西周晚期

徵▁簠(金)
春秋

曾侯乙鐘(金)
戰國早期

曾侯乙鐘(金)
戰國早期

曾侯乙鐘(金)
戰國早期

包2.138反(楚)

說文古文

說文‧𡈼部

睡虎地簡53.20(隸)

相馬經26上(隸)
西漢

居延簡甲2551B(隸)
西漢

武威醫簡45(隸)
東漢

熹.書.堯典(隸)
東漢

楷書

徵字的金文


劦冊竹卣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集成5006

父乙簋西周早期集成3862

作父乙尊西周早期集成5975

𧻷盂西周中期集成10321

大克鼎西周晚期集成2836

徵▁簠春秋集成4486

楷侯微逆簠戰國早期集成4521

曾侯乙鐘戰國早期集成286

曾侯乙鐘戰國早期集成286

曾侯乙鐘戰國早期集成287

曾侯乙鐘戰國早期集成287

曾侯乙鐘戰國早期集成323

徵字的象形文

讀音:zhēng


甲骨文;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5;

說文古文;

秦簡;

小篆;

漢帛書;

隸書

讀音:zhēng

“徵” 是征召。 《說文》: “徵, 召也。 甲骨文寫作 “” , 像在土地上插一長羽或茅草的標杆, 以示征召戰士或勞工。 金文1寫作 “” , 上邊是表示開始的 “耑” (端) ,下邊是表示行動的 “辵” (讀chuò,即辶)。金文2-5寫作 “ ” , 增加了表示貨幣的 “貝” 字, 或 “又”(同手)字,表示征召是有償的。“又” (手)有招的意思。“說文古文”寫作 “” , 上邊是招標杆的變形, 中間是 “夂” (讀zhǐ , 腳, 趾, 走義) ,下邊是門口的 “口” ,右邊是手持工具器械的 “攴” 字,合起來可以會意, 招人走進門口持工具(或武器)作業。 小篆寫作 “” , 左邊是行走符 “彳” (讀chì) ,中間是招標杆,右邊是 “攴”。漢簡、隸書大膽省減筆畫,但仍可看到演化的痕跡。

注: “徵” 字甲骨文 “” 的另一解釋是: 下邊的 “王” 是 “靈玉” , 上邊是用龜甲占卜時出現的表示征兆的裂紋。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徵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徵
中国大陆
台湾 徵
台湾
香港 徵
香港
韩国 徵
韩国
旧字形 徵
旧字形

徵字說文解字

【卷八】【𡈼】

《說文解字》

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即徵之。𢾷,古文徵。陟陵切〖注〗𢽠、𡈼、𢽡,古文徵。

《說文解字注》

(徵)召也。召者,𧦝也。周禮司市典祀注、鄉飮酒禮注、鄉射禮注皆曰:徵,召也。按徵者,證也、驗也。有證驗,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故士昏禮注、禮運注又曰:徵,成也。依文各解,義則相通。从𡈼,从微省。會意。微卽𢼸也。陟陵切。六部。𡈼微爲徵。嫌上文未顯,故又明之,已上九字各本譌奪,不可讀。今補正。行於微而聞達者,卽徵也。聞各本作文,今依韵會訂。又說壬微之意。言行於隱微而聞達,挺箸於外,是乃感召之意也。

(𢾷)古文。

徵字解釋

徵字基本屬性

  1. 徵的部首:彳部外筆畫:12筆畫總數:15倉頡號碼:hougk

  2. 四角號碼:28240鄭碼查詢:oicmBig5編碼:BC78gb2312碼:E1E7

  3. uni-code:基本区 U+5FB5首尾分解:彳攵部件分解:彳山一壬攵

  4. 造字法: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征徴徴𢾷征 徴 𢽠 𢾷 𢿁 𧗲 𢽡 徴𢾷

徵字基本含義

1. 徵 [zhǐ]2. 徵 [zhēng]

徵 [zhǐ]
  1.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 sol(即簡譜“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徵 [zhēng]
  1. “征”的繁體字。

  2. 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3. 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雲:為鳳田總府莊。”

  4. 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5. 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6. 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7. 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8.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