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徵
【繁體漢字】徵,【漢語拼音】zhǐ,zhēng,【漢字註音】ㄓˇ
【語音朗讀】
【寅集下】【彳】【徵字五行屬】
【寅集下】【彳字部】
〔古文〕𢾷𢽠𡈼𢽡【唐韻】陟陵切【集韻】【韻會】知陵切,𠀤陟平聲。
【說文】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卽徵之。
【周禮·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
【註】別異諸官,以備王之徵召。
【周語】唯官是徵。
又【廣韻】證也,明也。
【書·洪範】念用庶徵。
【左傳·昭三十年】且徵過也。
【註】徵,明也。
又【廣韻】成也。
【儀禮·士昏禮】納徵。
【註】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
又問也。
【左傳·僖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又斂也。
【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
又求也。
【史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
【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又【爾雅·釋詁】徵,虛也。
又姓。
【廣韻】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徵崇。
又【集韻】持陵切,音懲。縣名。
【左傳·文十年】泰伯伐晉,取北徵。
【音義】今徵縣。
【史記·河渠書】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
【前漢·地理志】左馮翊有徵縣。
【註】卽今之澄城是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陟里切,知上聲。
【玉篇】宮徵也。
【爾雅·釋樂】徵謂之迭。
【樂書】聲出於心,而齒合吻開,爲之徵。徵,火也,其性烈而善燭。五音配夏。
【禮·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又【樂記】徵爲事。
【疏】徵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以徵配事也。
【風俗通】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爲火,五常爲禮,五事爲視。凡歸爲事。
又與懲通。
【荀子·正論篇】凡𠛬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來也。
又與征通。
【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徵。
又叶陟隆切,音中。
【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旣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徵” 是征召。 《說文》: “徵, 召也。 甲骨文寫作 “” , 像在土地上插一長羽或茅草的標杆, 以示征召戰士或勞工。 金文1寫作 “” , 上邊是表示開始的 “耑” (端) ,下邊是表示行動的 “辵” (讀chuò,即辶)。金文2-5寫作 “ 、 、、 ” , 增加了表示貨幣的 “貝” 字, 或 “又”(同手)字,表示征召是有償的。“又” (手)有招的意思。“說文古文”寫作 “” , 上邊是招標杆的變形, 中間是 “夂” (讀zhǐ , 腳, 趾, 走義) ,下邊是門口的 “口” ,右邊是手持工具器械的 “攴” 字,合起來可以會意, 招人走進門口持工具(或武器)作業。 小篆寫作 “” , 左邊是行走符 “彳” (讀chì) ,中間是招標杆,右邊是 “攴”。漢簡、隸書大膽省減筆畫,但仍可看到演化的痕跡。
注: “徵” 字甲骨文 “” 的另一解釋是: 下邊的 “王” 是 “靈玉” , 上邊是用龜甲占卜時出現的表示征兆的裂紋。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八】【𡈼】
《說文解字》
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即徵之。𢾷,古文徵。陟陵切〖注〗𢽠、𡈼、𢽡,古文徵。
《說文解字注》
(徵)召也。召者,𧦝也。周禮司市典祀注、鄉飮酒禮注、鄉射禮注皆曰:徵,召也。按徵者,證也、驗也。有證驗,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故士昏禮注、禮運注又曰:徵,成也。依文各解,義則相通。从𡈼,从微省。會意。微卽𢼸也。陟陵切。六部。𡈼微爲徵。嫌上文未顯,故又明之,已上九字各本譌奪,不可讀。今補正。行於微而聞達者,卽徵也。聞各本作文,今依韵會訂。又說壬微之意。言行於隱微而聞達,挺箸於外,是乃感召之意也。
(𢾷)古文。
徵的部首:彳部外筆畫:12筆畫總數:15倉頡號碼:hougk
四角號碼:28240鄭碼查詢:oicmBig5編碼:BC78gb2312碼:E1E7
uni-code:基本区 U+5FB5首尾分解:彳攵部件分解:彳山一壬攵
造字法: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異體字:征徴徴𢾷征 徴 𢽠 𢾷 𢿁 𧗲 𢽡 徴𢾷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 sol(即簡譜“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征”的繁體字。
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雲:為鳳田總府莊。”
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