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疐
【繁體漢字】疐,【漢語拼音】zhì,dì,【漢字註音】ㄓˋ
【語音朗讀】
【午集上】【疋】【疐字五行屬】
【午集上】【疋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陟利切【正韻】支義切,𠀤音至。頓也。
【說文】礙不行也。人欲去而止之也。
又頓也,跲也。
【爾雅·釋言】疐,仆也。
【詩·豳風】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傳】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
【疏】退則跲其尾,謂卻頓而倒于尾上也。
又【廣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𠀤與蔕同。
【爾雅·釋木】棗李曰疐之。
【疏】謂治棗李,皆去其疐。疐者,柢也。
【禮·曲禮】爲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爲國君者華之,巾以綌,爲大夫累之,士疐之。
【疏】疐謂脫華處。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19
“疐” 本義是遇阻停滯、滯留。《說文》 : “疐,礙不行也。” 當是“滯”字的另寫。 甲骨文寫作“ 、
、
” , 像在長有農作物的農田中,下有 “
”者表示足, 在緩慢行進。 金文、 小篆寫作 “
、
” , 農田義未變,強化了下邊的腳步,用 “止” (趾、腳)和 “足” 直接表達行進在農田義。一說是送葬人待的孝帽,行之遲遲,不確。還有學者稱疐是“銍” 的初文,存參。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四】【叀】
『說文解字』
礙不行也。从叀,引而止之也。叀者,如叀馬之鼻。从此與牽同意。陟利切
『說文解字注』
(疐)礙不行也。釋言云:疐,跲也。豳風毛傳同。足部躓,跲也。跲,躓也。以大學懥亦作懫推之,則疐卽躓字,音義皆同。許不謂一字殊其義者,依字形爲之說也。如許說則爾雅、毛傳假疐爲躓。从叀,引而止之也。叀者,如叀馬之鼻。馬當作牛,牛鼻有桊,所以叀牛也。叀之義引伸讀同𦌾。𦌾,綰也。有所牽掣之謂。楊雄酒箴曰:一旦叀礙,爲瓽所轠。謂汲井之缾略有牽絆,爲貯水大盆所擊碎也。字從叀者,如叀牛之鼻然,可使行亦可使止,故曰引而止之也。此說從叀之意。从冂,此與牽同意。冂,各本無,今補。從冂者,象挽之使止,如牽字冂象牛縻可引之使行也,故曰此與牽同意。陟利切。古音在十一部。詩曰:載疐其尾。按足部引載躓其尾,必三家詩之異也。或同一毛詩而異字,如同一周禮故書、儀禮古文而或有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