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竺
【繁體漢字】竺,【漢語拼音】zhú,dǔ,【漢字註音】ㄓㄨˊ
【語音朗讀】
【未集上】【竹】【竺字五行屬木】
【未集上】【竹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張六切【正韻】之六切,𠀤音竹。
【廣雅】竺,竹也。其表曰笢。
又天竺,國名。
【後漢·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國,在月氏東南數千里。
【山海經】有國名曰朝鮮、天毒。
【郭璞註】卽天竺國。
【括地志】天竺國,有東、西、南、北、中央五國。
【通志略】天竺卽捐毒也。
又姓。
【後漢·竇融傳】酒泉都尉竺曾。
又地名。
【福建志】福淸縣石竺山,其產多竹而少筍。
又【廣韻】東毒切【集韻】【正韻】都毒切,𠀤音篤。
【爾雅·釋訓】竺,厚也。
【疏】與篤同。
【楚辭·天問】稷惟元子,帝何竺之。
【註】厚也。一作篤。
又【廣韻】丁木切,音啄。義同。 【集韻】或作笁。又作䈞。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19
“竹” 是個部首字。是禾本科多年生常青植物。《說文》 : “竹,冬生艸也。 象形。 ” 甲骨文(部首)與金文寫作 “ 、
、
” , 均象兩組下垂的竹葉形狀, 與《畫譜》中的 “雙個字” 十分相似。 其中 “
” 字下劃兩橫表示竹子整齊、茂盛,竹葉繁厚和生於土地,後借指古印度 “天竺” (譯音)。 小篆在規範筆畫時將竹葉拉長寫作 “
”。 隸書(漢帛書、《校官碑》等)寫作“
、
、
” , 逐步成為今文。
以 “竹” 作部首的字很多。如 “筥” (讀jǔ)字,《說文》 : “筥,筲也。 從竹, 呂聲。 ” 指竹子編的婁筐。 金文1-2寫作 “ 、
” , 上邊的形符是 “竹” 或 “草” ,表示這種器具是竹、草材料; 下邊是皮膚的“膚” ,表示編製 “筲” 使用的是竹子的皮(竹篾)。金文3和小篆寫作“
、
” , 下邊改為 “呂” , 成為 “從竹, 呂聲” 的形聲字。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十三】【二】
『說文解字』
厚也。从二竹聲。冬毒切
『說文解字注』
(竺)𣆪也。𣆪各本作厚。今正。許意厚薄字當作𣆪。山陵之𣆪乃作?。不容一之。爾雅、毛傳皆曰。篤、厚也。今經典絕少作竺者。惟釋詁尙存其舊。叚借之字行而眞字廢矣。篤、馬行鈍遲也。聲同而義略相近。故叚借之字專行焉。从𠄠。加厚之意。竹聲。冬毒切。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