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鼎
【繁體漢字】鼎,【漢語拼音】dǐng,【漢字註音】ㄉㄧㄥˇ
【語音朗讀】
【亥集下】【鼎】【鼎字五行屬火】
【亥集下】【鼎字部】
〔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頂。
【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
【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
【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
【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
【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
【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
【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
【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
【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
【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
【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
【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
【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
【又】無說詩匡鼎來。
【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
【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叶他經切,音汀。
【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鼎” 是個部首字。是古代重要器物。多為兩耳三足(方鼎四足) ,用於烹調。相傳夏朝的大禹鑄九鼎以示天下,奉為神器,為傳國之寶。由此象征王位和國家。 甲骨文、金文、小篆寫作“、 、 、、、 、 、、 ” , 都是形狀不同的鼎形, 器形紋飾畢現, 如描如畫, 生動傳神, 是典型的象形字。小篆誇張了 “鼎”的耳、足部分,遠不如甲、金文直觀。隸書(漢《鮮於璜碑》 )以直筆方折改變了篆書的弧筆圓折,完成了漢字由 “畫”到“寫” 的進化過程,從而成為今文。
“鼏” 字《說文》稱: “以木橫貫鼎耳而舉之。” 從金文、小篆寫作“、 、”看, 不是本義。 上邊是表示覆蓋義的 “冖” (讀mì) , 下邊是 “鼎” ,應為鼎蓋或有蓋之鼎。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圖為 “象形字書畫” 《九鼎圖》
昔禹王治水平天下,劃九州為冀、青、豫、揚、徐、梁、雍、兗、荊,又收九牧之金,冶於荊山,鑄九鼎象征社稷,成國之重寶,故有 “一言九鼎” 之語,示出言鄭重、誠信。春秋五霸逐鹿,楚莊王陳兵周,探問九鼎式樣、重量,而生 “問鼎” 之典故。史書記載,鼎上刻滿各路妖魔鬼怪之形,用以提示族人免受傷害。九鼎於周末沒於泗水彭城。唐宋年均曾仿製,後被金人掠去,不知下落。對圖中器兆,禹王鼎乃周至西漢不同時期之器形,分別為:“司母戊” “大克” “蔡侯” “曾侯乙” “人麵紋” “蟬紋” “盤口” “臥虎” “獣麵紋” 等。
丁亥榴月燕人大熊為鼎寫真於石門寓中
規格: 高208CM 寬91CM
【卷七】【鼎】
《說文解字》
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都挺切
《說文解字注》
(鼎)三足㒳耳,和五味之寶器也。三足㒳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象析木㠯炊。巳下次第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片者,判木也。反片爲爿。一木析爲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㒳耳爲字形,乃高析木之㒳旁爲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旣辨之矣。貞省聲。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爲目,㢲爲木。鼎卦上離下㢲,何不以此說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爲象形,上體爲諧聲。古叚鼎爲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此字依韵會補。离魅蛧蜽莫能逢之,㠯協承天休。离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离。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傳不言鑄鼎荆山之下。尙書古文疏證云:陜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卽夏后鑄九鼎處也。易卦:㢲木於下者爲鼎。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从日一例。古文㠯貝爲鼎。籒文㠯鼎爲貝。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則。亦誤,今正。京房說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爲鼎之證也。許說𠟭𪔅䨶𪔈者,籒文之則員霣妘字,此籒文以鼎爲貝之證也。凡鼎之屬皆从鼎。
鼎的部首:鼎部外筆畫:0筆畫總數:12倉頡號碼:buvml
四角號碼:22227鄭碼查詢:lznxBig5編碼:B9A9gb2312碼:B6A6
uni-code:基本区 U+9F0E首尾分解:目片部件分解:目爿片
造字法:象形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火
異體字:鼑鐤𪔂鼑㫀 鐤 鼑 𣂨 𣂰 𣃊 𣃒 𣇓 𥅀 𥇴 𪔂 䁀 𣇄 𪔂鼑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鑊。
鍋:~罐。~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彝。九~。定~。問~。~祚(國運)。
象征三方並立、互相對峙:~峙。~足之勢。
大:~族。~臣。~力支持。
正當,正在:~盛(shè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