銙字康熙字典熱度:450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kuǎ,【漢字註音】ㄎㄨㄚˇ

【語音朗讀】

【戌集上】【金】【銙字五行屬】

【戌集上】【金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𠀤苦瓦切,音骻。帶具。

【唐書·柳渾傳】玉工爲帝作帶,誤毀一銙。

【正字通】唐制,帶,一、二品銙以金,六品已上犀,九品已上銀,庶人鐵。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台,左右排三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有輔弼二小方,後七枚,前大小十三枚。唐之十三銙卽此式初制也。

又【集韻】枯買切,音胯。義同。 【集韻】本作𩊓。亦作錁。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銙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銙
中国大陆
台湾 銙
台湾
香港 銙
香港
日本 銙
日本
韩国 銙
韩国
旧字形 銙
旧字形

銙字解釋

銙字基本屬性

  1. 銙的部首:金部外筆畫:6筆畫總數:14倉頡號碼:ckms

  2. 四角號碼:84127鄭碼查詢:pgbzBig5編碼:E4B3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9299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錁錁 𨨆 𩊓

銙字基本含義

  1. 古代附於腰帶上的裝飾品,用金、銀、鐵、犀角等製成:“至唐高祖……一品、二品~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銀,庶人以鐵。”

  2. 形似帶銙的一種茶,稱“銙茶”。

  3. 量詞,計算茶葉銙數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