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字康熙字典熱度:2087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lái,【漢字註音】ㄌㄞˊ

【語音朗讀】

【子集中】【人】【來字五行屬】

【子集中】【人字部】

〔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𠀤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

【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

【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

又玄孫之子曰來孫。

又麥名。

【詩·周頌】貽我來牟。

【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䅘。

又呼也。

【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

又姓。

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

【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

又叶鄰奚切,音離。

【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

又叶郞狄切,音力。

【詩·小雅】東人之子,職勞不來。叶下服。

【大雅】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又叶落蓋切,音賴。

【屈原·離騷】因氣變而遂會舉兮,忽神奔而鬼怪。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又叶良置切,音利。

【荀子·賦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


考證:〔【荀子·賦論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 謹照原書省論字。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2

來字的字形演變


乙6378反(甲)

戩37.4(甲)

鐵24.2(甲)

粹1066(甲)

作冊般甗(金)
商代晚期

宰甫卣(金)
商代晚期

新邑鼎(金)
西周早期

天卜(楚)

包2.132反(楚)

九.56.44(楚)

說文‧來部

睡虎地簡12.46(隸)

春秋事語29(隸)
西漢

定縣竹簡9(隸)
西漢

孔龢碑(隸)
東漢

禮器碑(隸)
東漢

楷書

來字的甲骨文


甲2123合557賓組

乙6378反合14022反賓組

乙6693反合6571反賓組

乙6739反合14735反賓組

乙7426反合667反賓組

鐵24.2合19393

鐵165.1合19660

餘3.1合7145賓組

鐵185.1合17299

後2.5.11合9173

後2.38.2合7168賓組

菁5.1合137賓組

林2.20.11合36531黃組

京津2

明藏15

福34合19398

燕61合16535

甲790合34178

甲2658合33746

後1.6.5合33052歷組

後1.29.5合32337歷組

後2.36.3合32833歷組

戩37.4合9827賓組

戩48.2合33723

戩48.4合34682歷組

佚281合28471何組

佚897合32171歷組

佚288合29088何組

鄴初下.39.3合22577出組

粹1059合32850歷組

粹1066合27794

粹1145合6729𠂤歷間

京津3083合21216𠂤組

金385合40920

存1885合32018

掇1.246合10238

寧滬1.171合32478歷組

師友1.126

佚345合36669

福9合36644

燕48合36394

燕50合37675

燕51合37794

珠120合37409黃組

前2.23.2合37429黃組

前2.23.5合36665

前2.26.7合37460黃組

簠游43合36592黃組

簠游55合36403

安1.1合36639

來字的金文


作冊般甗商代晚期集成944

宰甫卣商代晚期集成5395

小臣艅犀尊商代晚期集成5990

新邑鼎西周早期集成2682

旅鼎西周早期集成2728

厚趠方鼎西周早期集成2730

曶鼎西周中期集成2838

彔作辛公簋西周中期集成4122

史墻盤西周中期集成10175

㝬鐘西周晚期集成260

琱生簋西周晚期集成4292

不𡢁簋蓋西周晚期集成4329

鼄來隹鬲春秋早期集成670

來字的象形文

讀音:lái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賚;

古陶文;

石鼓文;

小篆來;

小篆賚;

三體石經;

隸書

讀音:lái

“來” 本指小麥。後假借作來去之來。《說文》: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鋒),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這裏講的是周地接受的小麥和大麥是天賜給的。一莖二穗,象麥芒的形狀。甲骨文寫作“” 。象麥株形: 上為穗, 中為莖, 左右生葉, 下為根須。 金文寫作“” , 字形近似甲骨文。其中有行走符號“” (彳) “”(止)者, 已表示來去義。 石鼓文、小篆隨金文結構寫作“” 。參看“麥” 釋文。

“賚” 是賜予。《說文》 : “賚,賜也。從貝,來聲。” 金文寫作“” 。 上邊是表示打麥子的 “𠩺” ; 下邊是表示錢財的 “貝” 。 古人認為麥子是從天上來的, 加 “貝”也表示上天的賞賜。 小篆寫作 “” , 直接用 “來、貝” 表示錢財天上來。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來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來
中国大陆
台湾 來
台湾
香港 來
香港
日本 來
日本
韩国 來
韩国
旧字形 來
旧字形

來字說文解字

【卷五】【來】

《說文解字》

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从來。洛哀切

《說文解字注》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也字今補。詩正義此句作周受來牟也五字。周頌:詒我來麰。箋云:武王渡孟津,白魚躍入王舟,出涘以燎。後五日,火流爲烏,五至,以榖俱來。此謂遺我來牟。書說以榖俱來,云榖紀后稷之德。按鄭箋見尙書大誓,尙書旋機鈐合符后。詩云來牟,書云榖,其實一也。下文云:來麰,麥也。此云瑞麥來麰,然則來麰者,以二字爲名。毛詩左傳曰:牟,麥也。當是本作來牟,麥也,爲許麰下所本,後人𠛹來字耳。古無謂來小麥、麰大麥者,至廣雅乃云麳小麥、𪍓大麥,非許說也。劉向傳作釐麰。文𨕖典引注引韓詩內傳:貽我嘉𪍓。薛君曰:𪍓,大麥也。與趙岐孟子注同。然韓傳未嘗云來小麥。二麥一夆。象其芒朿之形。二麥一夆,各本作一來二縫,不可通。惟思文正義作一麥二夆。今定爲二麥一夆。夆卽縫字之省。許書無峯,則山耑字可作夆。凡物之標末皆可偁夆。夆者,朿也。二麥一夆爲瑞麥,如二米一稃爲瑞黍,葢同夆則亦同稃矣。廣韵十六咍引埤蒼曰:䅘麰之麥,一麥二稃,周受此瑞麥。此一二㒳字亦是互譌。二麥一稃,亦猶異畮同颖、雙觡共柢之類,其字以象二麥,以象一芒,故云象其芒朿之形。洛哀切。古音在一部。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自天而降之麥,謂之來麰,亦單謂之來,因而凡物之至者皆謂之來。許意如是,猶之相背韋之爲皮韋,朋鳥之爲朋攩,鳥西之爲東西之西,子月之爲人偁,烏之爲烏呼之烏,皆引伸之義行而本義廢矣。如許說,是至周初始有來字,未詳其恉。詩曰。詒我來麰。今毛詩詒作貽,俗字也。麰作牟,古文假借字也。凡來之屬皆从來。

來字解釋

來字基本屬性

  1. 來的部首:人部外筆畫:6筆畫總數:8倉頡號碼:doo

  2. 四角號碼:40908鄭碼查詢:foodBig5編碼:A8D3gb2312碼:C0B4

  3. uni-code:基本区 U+4F86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原为形声漢字結構:嵌套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倈猍來来逨倈 来 猍 逨 𧼛 來

來字基本含義

  1. 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