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字康熙字典熱度:3929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gěng,【漢字註音】ㄍㄥˇ

【語音朗讀】

【未集中】【耳】【耿字五行屬火】

【未集中】【耳字部】

〔古文〕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幸切,音𦵸。

【說文】耳著頰也。

又【廣韻】耿介也。

【馮衍·顯志賦】獨耿介而慕古兮。

【徐敬業詩】少年負壯氣,耿介立衝冠。

又【韻會】不安也。

【詩·衞風】耿耿不寐。

【傳】耿耿,猶儆儆也。錢氏曰:耿耿,小明,心有所存,不能忘之貌。

又光也。

【書·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

又與炯通。

【晉語】其光耿於民矣。

【註】耿,猶炤也。

又地名。

【左傳·閔元年】滅耿,滅霍,滅魏。

【註】平陽皮氏縣東南有耿鄕。

【括地志】霍晉州霍邑縣,故耿城,今名耿倉城,在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故耿國。

又【山海經】耿山無草木,多水碧。

又姓。漢耿弇,耿况。

又【集韻】俱永切,音憬。光也。本作炅。

又【集韻】涓熒切【韻會】古熒切,𠀤音扃。明白也。

又與𥳑通。幽州方言也。

【蜀志·𥳑雍傳註】或曰雍本姓耿,幽州人語謂耿爲𥳑,遂隨音變之。◎按說文耿,耳著頰也,从耳,烓省聲。杜林說,耿,光也,从光聖省。凡字皆左形右聲,杜說非也。徐鍇曰:凡字多右形左聲,此說或後人所加,或傳寫之誤,語載徐本說文。蓋許以杜說爲非,徐以許左形右聲爲誤。字彙正字通𠀤錄其說,而不折衷其是非,不知耿光也。以杜說爲優,至謂凡字皆左形右聲,與凡字多右形左聲,則許徐之說皆非也。周禮、六書賈公彥疏辨之詳矣。賈之言曰:書有六體,形聲實多。若江河之類,是左形右聲。鳩鴿之類,是右形左聲。草藻之類,是上形下聲。婆娑之類,是下形上聲。圃國之類,是外形內聲。闅𧗽辮戚𡌵贏之類,是內形外聲。形聲之等有六也,附記於此。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19

耿字的字形演變


毛公鼎(金)
西周晚期

禹鼎(金)
西周晚期

說文‧耳部

流沙簡.屯戍13.10(隸)
西漢

史晨碑(隸)
東漢

耿勳碑(隸)
東漢

晉辟雍碑陰(隸)
西晉

楷書

耿字的金文


禹鼎西周晚期集成2833

毛公鼎西周晚期集成2841

耿字的象形文

讀音:gěng


甲骨文;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古璽文;

小篆;

漢簡;

隸書

讀音:gěng

“耿” 字用 “耳、火” 表示看得明亮、明白,聽得清楚。引申清白,正直。《說文》稱: “耿,耳著頰也。從耳,炷聲。” 非本義。甲骨文寫作“”, 左邊是“耳” , 右邊是炷火。 金文寫作 “” 。 左邊也是耳朵的 “耳” ,表示聽; 右邊是火光的 “火” ,表示明亮。與甲骨文字義構成相同。 小篆統一筆畫後寫作 “” 。 隸書(漢簡、 《史晨碑》 )寫作“” , 字素未變, 已是今文。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耿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耿
中国大陆
台湾 耿
台湾
香港 耿
香港
日本 耿
日本
韩国 耿
韩国
旧字形 耿
旧字形

耿字說文解字

【卷十二】【耳】

『說文解字』

耳箸頰也。从耳,烓省聲。杜林說:耿,光也。从光,聖省。凡字皆左形右聲。杜林非也。古杏切〖注〗徐鍇曰:“凡字多右形左聲,此說或後人所加,或傳寫之誤。”

『說文解字注』

(耿)耳箸頰也。頰者、面旁也。耳箸於頰曰耿。耿之言黏也。黏於頰也。邶風。耿耿不寐。傳曰。耿耿猶儆儆也。憂之聯綴於心。取義於此。凡云耿者、謂專壹也。杜林說皮傳耿光。而非字義。从耳。烓省聲。烓小徐作炯。大徐本舊皆作烓。烓讀若冂。見火部。耿古杏切。十一部。杜林說。耿、光也。古文尙書曰。文王之耿光。離騷注曰。耿、光也。又曰。耿、明也。从火。依韵會訂。聖省聲。凡字皆𠂇形又聲。杜說非也。徐鍇曰。此說或後人所加。

耿字解釋

耿字基本屬性

  1. 耿的部首:耳部外筆畫:4筆畫總數:10倉頡號碼:sjf

  2. 四角號碼:19480鄭碼查詢:ceuoBig5編碼:AFD5gb2312碼:B9A2

  3. uni-code:基本区 U+803F首尾分解:耳火部件分解:耳火

  4. 造字法:形声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火

  5. 異體字:𤓐

耿字基本含義

  1. 光明:“山頭孤月~猶在,石上寒波曉更喧”。~~(a.光明,如“~~星河”;b.形容忠誠,如“忠心~~”;c.心裏老想著不能忘,如“~~於懷”)。

  2. 有骨氣,剛正不阿:~介。~直。~節(堅貞的節操)。

  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