㥶字康熙字典熱度:537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sè,【漢字註音】ㄙㄜˋ

【語音朗讀】

【卯集上】【心】【㥶字五行屬】

【卯集上】【心字部】

〔古文〕𢤑𢥜【廣韻】蘇則切【集韻】【韻會】悉則切,𠀤音塞。

【說文】實也。

又通作塞。

【書·臯陶謨】剛而塞。

又【玉篇】【廣韻】【集韻】𠀤先代切,音賽。義同。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㥶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心部

楷書

㥶字的象形文

讀音:qiān


金文;

說文籀文;

侯馬盟書;

小篆愆;

小篆㥶;

隸書

讀音:qiān

“愆” 指過錯, 過失。 《說文》: “愆, 過也。 從心, 衍聲。 , 或從寒省。, 籀文。 ” 此字最初金文寫作 “” 。 由左邊的 “人” (亻 )和右上邊的 “口水”合成的 “侃”及右下邊的 “心”組成。其中 “侃” 表示口若懸河,口無遮攔,已經表明話說多了。下邊的 “心” 表示心思,知道話說多了。 “說文籀文” 寫作 “” , “侃” 字形狀更加明確; 隻是將“心” 換成“言” , 進一步表明因暴侃造成“言”多語失。 《侯馬盟書》寫作 “” 。 為左言右侃結構, 字義不變。 小篆將其分化為 “” 、 “” 兩個字。 前者是“衍心”結構,用“衍” 的泛濫義表示語言出格; 後者用 “寒心”表示內心歉疚。同時“衍”和“寒”也是聲符,表示讀音。後多用 “愆” 為正字。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㥶字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

(㥶)實也。邶風。其心塞淵。毛傳。塞、瘞也。崔集注本作實也。今以許書繩之。作實爲是矣。詩秉心塞淵、王猷允塞皆同。鄭箋云。塞、充實也。今文尙書。文塞晏晏。鄭注考靈耀云。道德純僃謂之塞。道德純僃、充實之意也。咎繇謨。剛而塞。夏本紀作剛而實。按㠭部曰。𡫳、窒也。穴部曰。窒、𡫳也。窴、𡫳也。𡫳廢而俗多用塞。塞、隔也。非其義也。至若燕燕、定之方中、堯典、咎繇謨諸塞字又皆當作𢥛。卽曰叚借。亦當叚𡫳。而不當叚𡫼也。从心。𡫳聲。各本作塞省聲。今正。𡫳、窒也。龤聲中有會意。先則切。一部。虞書曰。剛而𢥛。

(愆)過也。過者、度也。凡人有所失、則如或梗之有不可徑過處。故謂之過。从心。衍聲。去䖍切。十四部。

(㥶)或从寒省。寒聲。

(諐)籒文。从言、𠈉聲。過在多言。故从言。

㥶字解釋

㥶字基本屬性

  1. 㥶的部首:心部外筆畫:10筆畫總數:14倉頡號碼:jtcp

  2. 四角號碼:30338鄭碼查詢:wdowBig5編碼:gb2312碼:

  3. uni-code:扩展A U+3976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