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字康熙字典熱度:1478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shěn,【漢字註音】ㄕㄣˇ

【語音朗讀】

【寅集上】【宀】【審字五行屬】

【寅集上】【宀字部】

〔古文〕宷【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荏切,音嬸。

【說文】悉也。本作宷,从宀从釆。

【徐鉉曰】宀,覆也。釆,別也。能包覆而深別之也。今从篆作審。

【增韻】詳也,熟究也。

【書·說命】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中庸】審問之。

【禮·樂記】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又【禮·月令】審卦吉凶。

【註】謂省錄也。

又【莊子·徐無鬼】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

【註】郭象曰:無意,則止於分,所以爲審。循本曰:言此理相守,未嘗相離,如水之守土,影之守人,物之守物,審定而不移也。

又凡鞫事曰審。

【書·呂𠛬】其審克之。

又束也。

【周禮·地官·羽人】十羽爲審。

【註】古人徵羽爲旌旄之飾,弓箭之用。審,一束也。

又姓。漢審食其。

【正字通】漢郞中審忠,靈帝時上書論曹節等罪惡。

又【韻會】與盤同,水盤旋也。

【莊子·應帝王】止水之審爲淵。

【註】審音盤。𥳑文云:蟠,聚也。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審字的字形演變


五祀衛鼎(金)
西周中期

楚王酓審盂(金)
春秋中期

上(1).孔.21(楚)

說文‧釆部

說文篆文

睡虎地簡25.50(隸)

老子乙前42上(隸)
西漢

西狹頌(隸)
東漢

楷書

審字的金文


五祀衛鼎西周中期集成2832

楚王酓審盂春秋中期新收1220頁

審字的象形文

讀音:shěn


甲骨文采;

金文采;

金文采;

金文番;

金文宷;

說文古文采;

說文古文番;

古璽文宷;

古璽文宷;

小篆采;

小篆番;

小篆宷;

小篆審;

小篆𨆌

讀音:shěn

“審” 是審視,辨別。字形字義的發展演化經曆了一個漸進過程。最初字形源自人類觀察野獸的足跡來判斷動物的種類,即 “采” 字。甲骨文、金文、“說文古文” 及小篆寫作 “” , 確象動物的腳爪踏痕。《說文》: “采,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 “采”字十分容易被認作摘采的“采” ,應十分注意上麵筆畫的細微不同。“采”也是“番” 的初文。“說文古文” 中有一“”字, 釋作“番” , 《說文》稱: “獸足謂之番。 ”細看正是“” (又, 手爪形)和 “采” 的組合, 會意獸足當無問題。 後來金文、 小篆下加田地的 “田”寫作 “番” , 金文的 “” (番)和小篆的 “”均是 “采”踏農田之象。漢帛書、隸書寫作 “” 。 《說文》釋作: “番, 獸足謂之番。 ”此外小篆畫蛇添足地又製一“”字, 幸未多用。

後來小篆又加表示房屋的“宀” , 寫作“” (宷)或“” (審)。 《說文》: “宷, 悉也; 知宷諦也。從宀從采。 , 篆文宷從番。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審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審
中国大陆
台湾 審
台湾
香港 審
香港
日本 審
日本
韩国 審
韩国
旧字形 審
旧字形

審字說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審”字头,请参考“宷”字:)

【卷二】【釆】

《說文解字》

悉也。知宷諦也。从宀从釆。審,篆文宷从番。式荏切〖注〗徐锴曰:“宀,覆也。釆,别也。包覆而深别之。宷,悉也。”

《說文解字注》

(宷)悉也,知寀諦也。諦廣韵引作諟。古同部假借也。从宀釆。鍇曰:宀,覆也。釆,别也。能包覆而㴱别之也。按此與、覈字从襾敫同意。式荏切。七部。

(審)篆文宷从番。然則宷,古文籒文也。不先篆文者,从部首也。

審字解釋

審字基本屬性

  1. 審的部首:宀部外筆畫:12筆畫總數:15倉頡號碼:jhdw

  2. 四角號碼:30609鄭碼查詢:wdpkBig5編碼:BC66gb2312碼:C9F3

  3. uni-code:基本区 U+5BE9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原为会意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审寀讅宷审 宷 讅 𡩨 𫳢宷宷

審字基本含義

  1. 見“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