齮字康熙字典熱度:519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yǐ,【漢字註音】ㄧˇ

【語音朗讀】

【亥集下】【齒】【齮字五行屬】

【亥集下】【齒字部】

【廣韻】魚倚切【集韻】語綺切,𠀤音錡。

【說文】齧也。

又【集韻】姓也。

又人名。桓齮,秦將。見【秦本紀】。

又【集韻】丘其切,音欺。亦齧也。

又去倚切,音綺。義同。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齮字的字形演變


曾142(楚)

說文‧齒部

縱橫家書277(隸)
西漢

蒼頡篇25(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楷書

齮字的象形文

讀音:chǐ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金文;

說文古文;

古璽文齒;

古璽文齮;

古璽文齕;

古璽文䶦;

小篆齒;

小篆齰;

小篆齚;

小篆齮;

小篆齕;

小篆䶦

讀音:chǐ

“齒” 是個部首字。指口內的牙齒。古人稱門牙為齒,大牙為牙。《說文》: “齒, 口齗骨也。 ” 甲骨文的 “齒” 是象形字, 寫作 “”。 雖齒數齒形不同, 但都是口中露出的牙齒形狀。 金文、古璽文象臼齒狀,並加聲符“止”字,從此成為形聲字。小篆在規範筆畫時,中和了甲、金文的字形,為“齒”字最後定型。隸書和《馬王堆帛書》將小篆的弧筆圓折改為直筆方折寫作“” , 從此脫離了古文字而成為今文。今簡化字寫作“齒” 。與 “齒”組合的字均與牙齒有關。如 “齰” 和 “齚”是同音異寫字,均表示用牙齒咬嚼。 《說文》: “齰, 齧也。從齒, 昔聲。 , 齰或從乍。 ”兩個字的不同在於聲符“昔”和 “乍” 。表示咬嚼的字還有 “齮” 、“齕” 、“䶦” 。 《說文》分別釋作: “䶦, 齒相值也。一曰: 齧也。 ”意思是牙齒上下相對整齊。 “齮、齕”均視為 “齧也。 ” 即牙咬。古璽文、 小篆分別寫作“” 、 “” 、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齮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齮
中国大陆
台湾 齮
台湾
香港 齮
香港
日本 齮
日本
韩国 齮
韩国
旧字形 齮
旧字形

齮字說文解字

【卷二】【齒】

『說文解字』

齧也。从齒奇聲。魚綺切

『說文解字注』

(齮)齧也。史、漢田儋傳。齮齕用事者墳墓。如淳曰。齮齕、猶齚齧也。齕、齩也。按凡從奇之字多訓偏。如掎訓偏引、齮訓側齧。索隱注高紀云。許愼以爲側齧。从齒。奇聲。魚綺切。古音在十七部。

齮字解釋

齮字基本屬性

  1. 齮的部首:齒部外筆畫:8筆畫總數:23倉頡號碼:yukmr

  2. 四角號碼:24721鄭碼查詢:ioajBig5編碼:F8A3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9F6E首尾分解:齒奇部件分解:齿大丁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𡄘 𪙴

齮字基本含義

  1. 〔~齕(hé)〕a.毀壞,如“且秦複得誌於天下,則~~用事者墳墓矣。”b.傾軋,如“室家何搶攘,朝士亦~~。”

  2. 咬:“~嚼午忘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