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字康熙字典熱度:8014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bèi,bēi,【漢字註音】bèi,bēi

【語音朗讀】

【未集下】【肉】【背字五行屬水】

【未集下】【肉字部】

【唐韻】【韻會】補妹切【正韻】邦昧切,𠀤音輩。

【說文】𦟝也。从肉北聲。

【韻會】身北曰背。

【玉篇】背脊。

【正字通】身之隂也。

【釋名】背,倍也,在後稱也。

【易·艮卦】艮其背。

【註】背者,無見之物也。

又手背。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合灂若背手文。

又壽也。

【爾雅·釋詁】背,壽也。

【詩·大雅】黃耉台背。又【魯頌】黃髮台背。

【傳】台背,皆壽徵也。

又日旁氣也。

【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

【註】孟康曰:皆日旁氣也。背形如背字也。如淳曰:凡氣向日爲抱,向外爲背。

又【玉篇】堂北曰背。

【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傳】背,北堂也,又人名。

【穀梁傳·成十年】衞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

又【廣韻】【集韻】蒲昧切【正韻】步昧切,𠀤音旆。

【廣韻】弃背。

【集韻】違也。

【正韻】棄也,孤負也,反面也。

【詩·小雅】噂沓背憎。

【書·太甲】旣往背師保之訓。

【前漢·高帝紀】君爲秦吏,今欲背之。

又【五音集韻】奴對切,音內。義同。

又【韻補】叶音必。

【詩·大雅】民之罔極,職涼善背。叶下克力。 【正韻】亦作偝倍。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背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肉部

武威醫簡22(隸)
東漢

衡方碑(隸)
東漢

楷書

背字的象形文

讀音:běi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石鼓文;

小篆北;

小篆背;

隸書北;

隸書背

讀音:běi

“北” 是乖違、相背。引申脊背,借指方向,南的對麵。《說文》:“北, 乖也。 從二人相背。 ” 屬會意字。 甲骨文寫作 “” , 金文寫作“”, 小篆寫作 “” , 都是二人背對背的形狀。 此形表達三個意思:1.背對背,指脊背; 2.方向反,指乖違; 3.麵不見,指背後。後來小篆下加 “肉” 表示人體的背,而原本借指方向的 “北” ,卻借而不還,成為字主。隸書(漢《白石神君碑》等)將篆書中兩個相背的人形四肢拉平,寫作 “北” ,從此脫離了古文字行列,成為今文。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圖為 “象形字書畫” 《北》

“北” 是乖違相背,引申脊背。借指方向。《說文》曰: “北, 乖也。 從二人相背。 ” 甲骨文寫作“” , 金文寫作“” , 小篆寫作“” , 均為二人背對背的形狀。此形表達三個意思: 背對背指脊背; 方向反指乖背;麵不見指後背。後小篆另加 “肉” 專指,而原本借指方向的北則借而不還。

規格: 高102CM 寬68CM

背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背
中国大陆
台湾 背
台湾
香港 背
香港
日本 背
日本
韩国 背
韩国
旧字形 背
旧字形

背字說文解字

【卷四】【肉】

《說文解字》

𦟝也。从肉北聲。補妹切

《說文解字注》

(背)脊也。𠦬部曰:脊,背吕也。然則脊者,背之一端,背不止於脊,如髀者股外,股不止於髀也。云背脊也,股髀也,文法正同。周易:艮其背。不獲其身。从肉北聲。補妹切。古音在一部。

背字解釋

背字基本屬性

  1. 背的部首:肉部外筆畫:5筆畫總數:9倉頡號碼:lpb

  2. 四角號碼:12227鄭碼查詢:tirqBig5編碼:AD49gb2312碼:B1B3

  3. uni-code:基本区 U+80CC首尾分解:北月部件分解:丬匕月

  4. 造字法:形声;从月、北声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水

  5. 異體字:倍 偝 北 揹 𧶙 褙

背字基本含義

1. 背 [bèi]2. 背 [bēi]

背 [bèi]
  1. 人體後麵從肩到腰的部分:~脊。~包。~影。

  2. 物體的後麵或反麵:~麵。刀~。~後。~景。

  3. 用背部對著,與“向”相對:~光。人心向~。

  4. 向相反的方向:~地性(植物向上生長的性質)。~道而馳。

  5. 避開,離開:~地。~井離鄉。

  6. 憑記憶讀出:~書。~誦。~台詞。

  7. 違反:違~。~離。~信棄義。

  8. 不順:~運。~興(xìng )。

  9. 偏僻:~靜。

  10. 聽覺不靈:耳~。

背 [bēi]
  1. 人用背馱(tuó)東西,引申為負擔:~負。~包。~黑鍋(喻受冤枉代人受過)。~包袱(喻有沉重的思想負擔或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