㪤字康熙字典熱度:863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bì,【漢字註音】ㄅㄧˋ

【語音朗讀】

【卯集下】【攴】【㪤字五行屬】

【卯集下】【攴字部】

【廣韻】𤰞吉切【集韻】壁吉切,𠀤音必。

【說文】戰盡也。

【類篇】火貌。

又【集韻】必至切。畫也。一曰召使疾行也。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㪤字的字形演變


㪤狄鐘(金)
西周晚期

說文‧攴部

楷書

㪤字的金文


沈子它簋蓋西周早期集成4330

㪤狄鐘西周晚期集成49

㪤字的象形文

讀音:bì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甲骨文5;

金文畢;

金文㪤;

金文㪤;

小篆畢;

小篆㪤;

隸書

讀音:bì

“畢” 和 “㪤” 是有內在聯係的同音字。 “畢” 是古時一種捕禽獸的長柄網。 《說文》 : “畢, 田網也。 ” 甲骨文1寫作 “” 。 正象一人手持長柄網的形狀。甲骨文2省去人形,僅以手持網。3-5僅存網形。金文寫作“” , 在網上加 “田” 字, 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已不完全靠狩獵, 逐步進入了田獵階段。 小篆規範了筆畫寫作 “” 。 隸書(漢《曹全碑》等)以直筆方折寫作 “” , 成為今文。 後假借作完成, 結束等義。

“㪤”是用畢做完事情。 金文、小篆寫作“” 。 是在“”(畢)的右邊加一表示擊打的“攴”字。用以表示擊打完畢。 《說文》: “㪤,㪤盡也。從攴, 畢聲。 ”後來“畢”取代了 “㪤” , 表示完畢。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圖為 “象形字書畫” 《畢》

“畢” 是古時一種捕禽獸的長柄網。 甲骨文寫作 “” , 正像一人雙手持網的形狀。或寫作“” , 省去身形僅存一隻手持網;或寫作“”僅餘一網。 金文寫作“” , 在網上加一“田”字,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已不完全靠狩獵。進入了田獵時期。小篆寫作“” , 同時將甲骨文的畢同作長柄“箕” , 即 “畢”字。

規格: 高112CM 寬68CM

㪤字說文解字

【卷三】【攴】

《說文解字》

㪤盡也。从攴畢聲。卑吉切

《說文解字注》

(㪤)㪤,此複舉字之僅存者。盡也。事畢之字當作此。畢行而㪤廢矣。畢,田网也。从攴畢聲。卑吉切。十二部。

㪤字解釋

㪤字基本屬性

  1. 㪤的部首:攴部外筆畫:10筆畫總數:14倉頡號碼:wjok

  2. 四角號碼:68540鄭碼查詢:kebmBig5編碼:gb2312碼:

  3. uni-code:扩展A U+3AA4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