奰字康熙字典熱度:705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bì,【漢字註音】ㄅㄧˋ

【語音朗讀】

【丑集下】【大】【奰字五行屬水】

【丑集下】【大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平祕切【正韻】毗意切,𠀤音備。

【說文】壯大也。一曰迫也。

又怒也,不醉而怒謂之奰。

【詩·大雅】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

【註】自近及遠,無不怨怒也。 本作𡚤,从三目三大,今省作奰。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奰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亣部

楷書

奰字的象形文

讀音:bì


說文籀文;

古璽文;

小篆奰;

小篆贔;

隸書

讀音:bì

“贔”是“奰” 的後起字,“奰” 由三個獨目的大人組成,或是遠古先民看到力大身沉的海龜聯想到巨神形象。後為書寫方便小篆作“” (𡚤)。由於海龜的沉穩力大,後被塑造成身負石碑的 “贔屭” (讀bì、xì) ,並因其出入於大海而被神化為龍的兒子。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奰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奰
中国大陆
台湾 奰
台湾
香港 奰
香港
韩国 奰
韩国
旧字形 奰
旧字形

奰字說文解字

【卷十】【大】

『說文解字』

壯大也。从三亣三目。二目爲𥆞,三目爲𡚤,益大也。一曰迫也。讀若《易》虙羲氏。《詩》曰:“不醉而怒謂之𡚤。”平祕切文八

『說文解字注』

(𡚤)壯大也。从三大三目。會意。二目爲𡚇。𡚇,各本作𥆞。誤,今正。三目爲𡚤,益大也。說會意之恉。張衡、左思賦皆用奰㞒字,而譌作贔屓,俗書之不正如此。㞒見尸部,臥息也。許器反。一曰迫也。別一義。讀若易虙羲氏。今易𣪠辭作包犠氏,孟氏、京氏作伏戲,許作虙義,鄭大十注、應氏風俗通同。虙,古音讀如密,奰古音同。今音平祕切。詩曰:不醉而怒謂之奰。大雅蕩曰:內奰于中國。毛傳曰:不醉而怒謂之奰。於壯義、迫義皆近。不言詩傳曰者,猶書曰仁覆閔下則偁旻天,不言書傳。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易曰井者法也。不言易說也。

奰字解釋

奰字基本屬性

  1. 奰的部首:大部外筆畫:15筆畫總數:18倉頡號碼:wlwwk

  2. 四角號碼:60804鄭碼查詢:lklgBig5編碼:EFC0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5970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会意漢字結構:上下结构漢字五行:水

  5. 異體字:𡚤𡚤𡚤

奰字基本含義

  1. 不醉而怒:“內~於中國。”

  2. 壯大:“食楮多力而~。”

  3. 迫:“到此但知山,盡忘水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