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舌
【繁體漢字】舌,【漢語拼音】shé,【漢字註音】ㄕㄜˊ
【語音朗讀】
【未集下】【舌】【舌字五行屬金】
【未集下】【舌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食列切,然入聲。
【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
【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
【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
【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
【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
【易·說卦】兌爲口舌。
【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
【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
【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
【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
又言也。
【揚子·太𤣥經】吐黃酋舌。
【註】舌,言也。
又姓。
【姓纂】越大夫舌庸。又羊舌,複姓。
【左傳·閔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
【疏】羊舌,氏也。爵爲大夫。
又官名。
【周語】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
【註】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又國名。
【淮南子·地形訓】穿𦙄民,反舌民。
【註】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說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
【山海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
【註】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萿,麋舌。
【註】今麋舌草春生葉,有似於舌。又【博雅】燕薁,蘡舌也。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別名江東呼蝦蟇衣,山東名牛舌。
又鳥名。
【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
【註】反舌,百舌鳥。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
【註】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
又無舌,蟲名。
【本草註】一名益符,主閉。
又長舌,獸名。
【山海經】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四耳,出則郡多水。
又【韻補】叶商刮切,音殺。
【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又叶食僞切,音逝。
【郤正釋譏】家挾殊議,人懷異計。縱橫者欲披其胷,徂詐者暫吐其舌。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舌” 是個部首字。指人和其他動物口中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聲的器官。《說文》: “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 甲骨文、金文、古陶文、小篆字形略異, 但表達方式相同。順序寫作“、 、 、 、 、” , 象蛇類動物口中吞吐舌信的形狀。 舌周圍的小點表示口液或舔到的物質。舌也指象舌狀的物體,如帽舌、舌形筆、鈴舌等。隸書以直筆方折寫作“” , 成為今文。
“舌” 作為部首, 與表示交換, 給予的 “易” 組合成為舔食的 “”(舐)。此字小篆也寫作“” (𦧇), 與 “遝”組合成“” (𦧥)。
注: “說文古文” 、 金文中有 “” 字, 與 “舌” 義近形殊, 隸變後混同。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三】【舌】
『說文解字』
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从干从口,干亦聲。凡舌之屬皆从舌。食列切〖注〗徐鍇曰:“凡物入口必干於舌,故从干。”
『說文解字注』
(舌)在口所㠯言别味者也。言下各本有也。剩字。者依韵會補。口下曰。人所以言食也。口云食。舌云别味。各依文爲義。舌后字有互譌者。如左傳舌庸譌后庸、周書美女破后譌破舌是也。从干口。干、犯也。言犯口而岀之。食犯口而入之。干亦聲。干在十四部。與十五部合韵。食列切。十五部。凡舌之屬皆从舌。
舌的部首:舌部外筆畫:0筆畫總數:6倉頡號碼:hjr
四角號碼:20604鄭碼查詢:miBig5編碼:A6DEgb2312碼:C9E0
uni-code:基本区 U+820C首尾分解:千口部件分解:千口
造字法:象形漢字結構:单一结构漢字五行:金
異體字:𢀛 𠯑
人或動物嘴裏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頭。~耕(a.指讀書勤奮;b.舊時學者授徒,依口說謀生,好像農夫耕田得粟)。唇槍~劍。
語言辯論的代稱:~戰(激烈議論)。
像舌頭的東西:帽~。火~。
鈴或釋中的錘。
指箭靶兩旁上下伸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