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字康熙字典熱度:1233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shī,【漢字註音】

【語音朗讀】

【巳集上】【水】【濕字五行屬】

【巳集上】【水字部】

〔古文〕𦒣【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𠀤音沓。水名。

【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

【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

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𠀤音𥌁與溼同。

【說文】幽溼也。或作濕。

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

【詩·小雅】其耳濕濕。

又鄂合切,音𡀾。濕隂,漢侯國名。

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 【通雅】濕溼漯顯𩔰以形相借。

【集韻】漯㶟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𩔰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濕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水部

老子乙前110下(隸)
西漢

濕成鼎(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武威醫簡85乙(隸)
東漢

禮器碑陰(隸)
東漢

楷書

濕字的象形文

讀音:shī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金文;

石鼓文;

小篆濕;

小篆溼;

漢帛書;

隸書

讀音:shī

“濕” 初指河名,《說文》 : “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 後與 “溼” 混同。 “溼” 是陰暗潮濕。 甲骨文寫作 “” 。 左邊是水的形狀,表示因水而濕; 右邊用數橫和兩束絲表示被水洇濕; 下邊或增 “止” ,止是腳,用以表示接觸地下。石鼓文將表示地下的 “止” 直寫作“土” 。 小篆據此寫作 “” , 會意絲因放在有水的土地上而潮濕。《說文》稱: “溼,幽溼也。從水; 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隸書(漢《禮器碑》 )等寫作“” , 成為簡化字寫作“濕” 的基礎。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濕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濕
中国大陆
台湾 濕
台湾
香港 濕
香港
日本 濕
日本
韩国 濕
韩国
旧字形 濕
旧字形

濕字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从水㬎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他合切

『說文解字注』

(濕)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東郡東武陽,二志同。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前志東武陽下曰: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過郡三者,東郡、平原、千乘也。水經曰:河水,又東北過高唐縣東。注云:河水於縣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東武陽縣東南,而北逕武陽新城東。又逕東武陽故城南。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北絕莘道城之西北。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又北逕𦕼城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淸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文鄉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瑗縣故城西。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濕陰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閒。又東北爲馬常坈,亂河枝流而入於海。按此班、許所說故道也。河渠書: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漢書音義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出貝丘者,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謂濕水故瀆,今不可詳。从水㬎聲。它合切。七部。按日部𣊡讀若唫,此濕所以在七部也。漢隷以濕爲燥溼字,乃以漯爲泲濕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於音殊遠隔也。桑欽云: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東濟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左傳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欽言漯水所出。酈注河水篇云:按竹書、穆天子傳兩言濕水。尋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於是閒也。玉裁按:桑舉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

濕字解釋

濕字基本屬性

  1. 濕的部首:水部外筆畫:14筆畫總數:17倉頡號碼:eavf

  2. 四角號碼:36133鄭碼查詢:vkzuBig5編碼:C0E3gb2312碼:CAAA

  3. uni-code:基本区 U+6FD5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形声;从氵、显声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𤂽溼 漯 湿 𣺝 𣺯 𤂽 𦒣 隰𤂽

濕字基本含義

  1. 見“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