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字康熙字典熱度:6523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bīng,【漢字註音】ㄅㄧㄥ

【語音朗讀】

【子集下】【冫】【冰字五行屬水】

【子集下】【冫字部】

〔古文〕𣲝【唐韻】筆陵切【集韻】【韻會】悲陵切,𠀤逼平聲。

【說文】本作仌。

【徐曰】今文作冰。

【韓詩】說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而爲伏隂。

【禮·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壯,季冬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

【周禮·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啓,夏頒冰。又【爾雅·釋器】冰,脂也。

【註】莊子云: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

【疏】脂膏一名冰脂。又矢筩蓋曰冰。

【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

【註】冰,櫝丸蓋。

【疏】盛弓者也。或云:櫝丸是箭筩,其蓋可以取飮。又【集韻】【正韻】𠀤魚陵切,音凝。同凝。

【正韻】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後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又【集韻】讀去聲,逋孕切。

【唐書·韋思謙傳】涕泗冰須。

【註】謂涕著須而凝也。

【李商隱詩】碧玉冰寒漿。又【韻補】叶筆良切,音近浜。

【𨻰琳·大荒賦】心慇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傷。悵太息而攬涕,乃揮雹而淚冰。


考證:〔【韓詩外傳】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爲伏隂。〕 謹按韓詩外傳無此語,查初學記引作韓詩。謹照初學記原文省外傳二字。冰字上增說字。結字下增而字改。〔【正韻】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後人以冰代仌,以凝伐冰。〕 謹按文義伐冰改代冰。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冰字的字形演變


陳逆簋(金)
戰國早期

說文‧仌部

說文俗字

漢印徵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李冰石象(隸)
東漢

趙寬碑(隸)
東漢

楷書

冰字的金文


陳逆簋戰國早期集成4096

冰字的象形文

讀音:bīng


甲骨文;

金文1;

金文2;

古陶文;

古璽文;

小篆冰;

小篆仌;

小篆凝;

隸書1;

隸書2

讀音:bīng

“冰”指液體在零度以下凝結的固體。《說文》: “仌,凍也。象水凝之形。” “冰,水堅也。從仌,從水。凝,俗冰。”說明 “冰、仌、凝” 同義。最初(金文、古陶文)的 “冰”寫作 “仌” ,象水麵成冰隆起或冰裂紋狀。小篆規範字形時, 在保留此字的基礎上另加“水”作“” , 成形聲字。 同時另製 “” (凝)。後“仌”漸不流行; “凝”也多指凝結、凝聚等義。

注: 甲骨文有一 “” 字, 當是 “從水, 丙聲” 的形聲字。 後省去“丙” , 將水紋橫置成“”形。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冰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冰
中国大陆
台湾 冰
台湾
香港 冰
香港
日本 冰
日本
韩国 冰
韩国
旧字形 冰
旧字形

冰字說文解字

【卷十一】【仌】

『說文解字』

水堅也。从仌从水。凝,俗𣲝从疑。魚陵切〖注〗臣鉉等曰:今作筆陵切,以爲冰凍之冰。〖注〗氷,俗冰字。

『說文解字注』

(冰)水堅也。易象傳。初六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古本當作陰始冰也。至堅仌也。釋器。冰脂也。孫本冰作凝。按此可證詩膚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从水仌。會意。魚陵切。六部。

(凝)俗冰。从疑。以雙聲爲聲。

冰字解釋

冰字基本屬性

  1. 冰的部首:冫部外筆畫:4筆畫總數:6倉頡號碼:ime

  2. 四角號碼:32190鄭碼查詢:tdkvBig5編碼:A642gb2312碼:B1F9

  3. uni-code:基本区 U+51B0首尾分解:冫水部件分解:冫水

  4. 造字法:会意;从冫、从水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水

  5. 異體字:冫凝仌氷𣲝凝仌 冫 氷 𣲝 凝𣲝凝

冰字基本含義

  1. 水因冷凝結成的固體:~塊。~淩。~箱。~窖。~雕。~封。~球。~鎮。~釋(像冰一樣融化,喻嫌隙、懷疑、誤會等完全消除)。~淇淋。

  2. 結晶成固體,呈結晶形的:~糖。~晶石。

  3. 使人感到寒冷:~手~腳。

  4. 用冰貼近東西使其變涼:把汽水~上。

  5. 潔白明徹:~綃。~心。~清玉潔。~肌玉骨(a.形容婦女的皮膚;b.形容梅花的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