湔字康熙字典熱度:309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jiān,【漢字註音】ㄐㄧㄢ

【語音朗讀】

【巳集上】【水】【湔字五行屬水】

【巳集上】【水字部】

【廣韻】【集韻】子仙切【韻會】將先切,𠀤音煎。水名。

【前漢·地理志】蜀郡綿虒縣玉壘山,湔水所出。

又手瀚也,灑也,傍沾也。

【戰國策】汙明見春申君曰:君獨無意湔袚僕也。

又【廣韻】【正韻】𠀤側前切,音箋。又【廣韻】【集韻】𠀤子賤切,音箭。義𠀤同。

又【集韻】則旰切,音贊。與灒同。汗灑也。

又【廣韻】昨先切,音前。湔胡,藥名。


考證:〔【戰國策】汙明見春申君曰,君獨無意湔袚。〕 謹照原文湔袚下增僕也二字。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湔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水部

楷書

湔字的象形文

讀音:jiān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小篆湔;

小篆煎;

隸書

讀音:jiān

“湔”本義是在器皿中洗足。 甲骨文1-4寫作“” 都是在盤、盂類器皿中洗足的形狀。 引申用水洗、清除等義。小篆寫作“” , 成為“從水,前聲” 的形聲字。又借指古河水名,源自四川。《說文》:“湔,水。 出蜀郡……東南入江。 ”隸書隨小篆寫作“” 。

“煎”古時指 “熬” 。 《說文》: “煎, 熬也。 ”小篆寫作“” 。下邊的“灬”是“火”的變異,上邊的“前”是聲符。屬“從火,前聲”的形聲字。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湔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湔
中国大陆
台湾 湔
台湾
香港 湔
香港
日本 湔
日本
韩国 湔
韩国
旧字形 湔
旧字形

湔字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出蜀郡緜虒玉壘山,東南入江。从水前聲。一曰手𤃬之。子仙切

『說文解字注』

(湔)湔水。出蜀郡緜虒玉壘山。東南入江。郡字衍。前志曰。蜀郡緜虒。後志曰。蜀郡緜虒道。有蠻夷曰道。前志省文耳。前志曰。緜虒玉壘山、湔水所出。東南至江陽入江。過郡三。行千八百九十里。又曰。廣漢郡緜竹縣紫巖山、緜水所出。東至新都北入雒。廣漢郡雒縣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過郡三者、蜀郡廣漢犍爲也。湔水、緜水、雒水三水互受通偁。水經云。又東過江陽縣南。雒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雒縣南。東南注之。是卽漢志之湔水兼緜雒至江陽入江者也。三危山、葢卽漢志之玉壘山。水經以雒爲湔也。江陽今四川瀘州。緜虒玉壘山當在松潘衞境內。蜀都賦曰。廓靈關以爲門。包玉壘而爲宇。劉逵注。玉壘、山名。湔水出焉。在成都西北。岷山畍在後。古曰宇。靈關在前。故曰門也。今水道、緜水由緜竹縣至漢州合雒水。雒水由什邡縣至漢州合緜水。其下流經𥳑州、資陽縣、資縣、內江縣、富順縣至瀘州城與大江會。於漢志、水經皆無不合。特其名或異耳。此史所謂中水也。其上游據酈氏云湔水入江。有湔堋、湔堰、湔㳛諸偁。故今謂中水爲沱江。但秦李冰所造。非禹故道。漢志亦不謂湔爲沱。从水。𣦃聲。子仙切。十二部。一曰湔、半𤃬也。各本作手𤃬之。今依水經注引字林手作半。依集韵、玉篇之作也。此別一義。半澣者、澣衣不全濯之、僅濯其垢處曰湔。今俗語猶如此。此相沿古語。如云湔裙是也。廣韵。湔、洗也。一曰水名。此用說文而互易其先後耳。字林葢全襲說文語。而酈書於湔水出緜虒玉壘山下引呂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此妄增水字、謂半浣爲湔水別名。亦其涉獵者博。不無抵梧。濯者、𤃬也。湔者、半𤃬也。說文屬辭之法。

湔字解釋

湔字基本屬性

  1. 湔的部首:水部外筆畫:9筆畫總數:12倉頡號碼:etbn

  2. 四角號碼:38121鄭碼查詢:vuqkBig5編碼:B4E6gb2312碼:E4D5

  3. uni-code:基本区 U+6E54首尾分解:氵前部件分解:氵丷一月刂

  4. 造字法:形声;从氵、前声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水

  5. 異體字:灒濺盞𣾥𣾅𣹅 𣾅 𣾥 濺 灒𣾥𣾅

湔字基本含義

  1. 洗:~洗(a.洗濯;b.除去恥辱)。~雪(洗刷罪名,昭雪冤屈)。~祓(滌除汙穢、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