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游
【繁體漢字】游,【漢語拼音】yóu,【漢字註音】ㄧㄡˊ
【語音朗讀】
【巳集上】【水】【游字五行屬水】
【巳集上】【水字部】
〔古文〕汓【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𠀤音猷。水名。
【水經注】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爲游水。
又浮行也。
【爾雅·釋水】順流而下曰遡游。
【詩·秦風】遡游從之。
又【周禮·天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
【註】游,離宮也。
又【管子·首憲篇】分理以爲十游,游爲之宗。
又【尚書·考靈曜】地有四游,常動而人不知。
又玩物適情之意。
【禮·少儀】士依於德,游於藝。
又閒曠也。
【禮·王制】無游民。
又自適貌。
【詩·小雅】愼爾優游。
又枝葉扶疏貌。
【詩·鄭風】隰有游龍。
【傳】龍紅草也。
【箋】游,猶放縱也。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
又【集韻】徐由切,音囚。義同。
又【集韻】【正韻】𠀤力求切,音留。旌旗之旒也。本作斿。亦作旒。
【左傳·桓二年】鞶厲游纓。
又九游,星也。
【史記·天官書】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
又【韻補】叶延知切,音移。
【司馬相如·上林賦】拖蜺旌,靡雲旗。前皮軒,後道游。
又叶衣虛切,音於。
【萬震南州異物志贊】合浦之人,習水善游。上視層潭,如猿仰株。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19
“遊”本指旗幟上的尾飾,飄帶。《說文》: “遊,旌旗之流也。” 甲骨文象旗杆上有飾物, 側有飄帶形, 正是旗遊的形狀。 為區別 “㫃”字, 將持旗 “人” 寫作 “子” , 甲骨文、 早期金文及石鼓文寫作 “、
、
、
” 字形相似。 在旗遊下加一“子” (人形) , 表示兩個意思: 一、 人在揮舞旗幟時可充分看到 “遊” 的形狀; 二、用 “子” (小兒)舞旗會意玩耍遊戲。其他金文和 “說文古文”或加 “
” (彳) 、 “
” (辵), 增加旗遊的飄忽動感和遊走義。 小篆寫作 “
” 。 隸書循其結構寫作 “
” , 已成今文。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七】【㫃】
『說文解字』
旌旗之流也。从㫃汓聲。𨒰,古文游。以周切
『說文解字注』
(游)旌旗之流也。流,宋刊皆同,集韵、類篇乃作旒,俗字耳。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偁流也。大常十有二游,旂九游,旟七游,旗六游,旐四游。周禮:王建大常,十有二游。上公建旂,九游。侯伯七游。子男五游。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其游各視其命之數。禮緯含文嘉云:天子之旗九仞十二旒曳地,諸侯七仞九旒齊軫,卿大夫五仞七旒齊較,士三仞五旒齊首,皆不言其命數,未可信。旗之正幅爲縿,游則屬焉。節服氏:六人維王之大常。注:王旌十二旒,㒳㒳以縷缀連,旁三人持之。然則旗之制,游屬於㒳旁。十二游者,一旁六游。九游,則㒳旁一四一五,已下可知也。曳地、齊軫皆謂游。其正幅之長,爾雅曰:旐長𡬶。餘未聞。游亦曰旓,楊雄賦有此字。大人賦作髾游,周禮省作斿。引伸爲凡垂流之偁,如弁師說冕弁之斿是。又引伸爲出游、嬉游,俗作遊。从㫃汓聲。以周切。三部。此字省作斿,俗作旒。集韵云:斿亦作㫍。按此説必有據。上文㫍篆與此同義,而居非其次,當移此下。正之曰:游或作㫍。
(𨒰)古文游。从辵者,流行之義也。从㜽者,汓省聲也。俗作遊者,合二篆爲一字。
游的部首:水部外筆畫:9筆畫總數:12倉頡號碼:eysd
四角號碼:38147鄭碼查詢:vsmyBig5編碼:B4E5gb2312碼:D3CE
uni-code:基本区 U+6E38首尾分解:氵子部件分解:氵方子
造字法:形声漢字結構:左中右结构漢字五行:水
異體字:遊汓旒𨒰𨓎旒 㳺 汓 𠾈 𨒣 𨒰 遊 𣸯𨒰𨓎
人或動物在水裏行動:~泳。~水。
不固定:~資。~走。~牧。~行。~學(古指離開本鄉到外地或外國求學)。~擊。~弋。~離。~子(離家久居外鄉的人)。
河流的一段:上~。中~。下~。
交往,來往:交~。
從容地行走:周~。~曆。~逛。~興(xìng)。~記。~說(shuō)。~山玩水。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