竝字康熙字典熱度:1321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bìng,【漢字註音】ㄅㄧㄥˋ

【語音朗讀】

【午集下】【立】【竝字五行屬】

【午集下】【立字部】

【廣韻】蒲迥切【集韻】【正韻】部迥切,𠀤音倂。

【類篇】倂也,比也,皆也,偕也。

【書·立政】以竝受此丕丕基。

【詩·齊風】竝驅從兩肩兮。

【禮·禮運】聖人參於天地,竝於鬼神。

又【類篇】蒲浪切,傍去聲。近也。

【晉書·百官志】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散騎竝乘輿車。

又連也。

【史記·大宛傳】竝南山。

【前漢·郊祀志】北竝勃海。

又【類篇】部滿切,讀如伴。

【前漢·地理志】牂柯郡屬縣。

【註】竝,音伴。 亦作並。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竝字的金文


並爵商代晚期集成7401

乃子克鼎西周早期集成2712

中山王昔壺戰國晚期集成9735

次並果戈戰國晚期古七108頁

竝字的象形文

讀音:bìng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小篆並;

小篆竝;

小篆併;

隸書並;

隸書竝;

隸書併

讀音:bìng

“並”是合並,二合一。《說文》: “並,相從也。” 甲骨文、金文及小篆1均象二人並立之形。此時是“竝”字; 或將二人成側麵形,下加兩橫畫表示等同於“並”字。小篆3另加一立人,強調人的並列,此字是“併”字。隸書(漢《史晨碑》、 《武梁祠刻石》)等寫作“” , 從此脫離了古文字的行列。簡化字統一作“並” 。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竝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竝
中国大陆
台湾 竝
台湾
日本 竝
日本
韩国 竝
韩国
旧字形 竝
旧字形

竝字說文解字

【卷十】【竝】

『說文解字』

併也。从二立。凡竝之屬皆从竝。蒲迥切

『說文解字注』

(竝)併也。人部併下曰。竝也。二篆爲轉注。鄭注禮經古文竝今文多作併。是二字音義皆同之故也。古書亦多用爲傍字者。傍、附也。从二立。蒲迥切。十一部。凡竝之屬皆从竝。

竝字解釋

竝字基本屬性

  1. 竝的部首:立部外筆畫:5筆畫總數:10倉頡號碼:ytyt

  2. 四角號碼:00118鄭碼查詢:susuBig5編碼:none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7ADD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並

竝字基本含義

  1. 同“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