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字康熙字典熱度:449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bū,【漢字註音】ㄅㄨ

【語音朗讀】

【酉集下】【辵】【逋字五行屬水】

【酉集下】【辵字部】

【唐韻】博孤切【集韻】【韻會】【正韻】奔謨切,𠀤音哺。

【說文】亡也。

【書·大誥】于伐殷逋播臣。

【註】逋亡播遷之臣也。

【易·訟卦】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戸。象曰:不克訟,歸逋𥨥也。

【左傳·文六年】趙宣子爲政,董逋逃。

【註】督𥨥逃有罪之人也。

又【廣韻】懸也。

【正韻】欠也。凡欠負官物,亡匿不還,皆謂之逋。

【前漢·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

【後漢·光武紀】爲舂陵侯家訟逋租。又【段熲傳】洗雪百年之逋負。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19

逋字的字形演變


爿片子逋簋(金)
商代晚期

五祀衛鼎(金)
西周中期

說文籀文

說文‧辵部

睡虎地簡41.164(隸)

居延簡乙9.10(隸)
西漢

宋伯望刻石(隸)
東漢

楷書

逋字的金文


爿片子逋簋商代晚期集成3113

五祀衛鼎西周中期集成2832

裘衛盉西周中期集成9456

𧻷盂西周中期集成10321

𧻷盂西周中期集成10321

逋字的象形文

讀音:bū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說文籀文;

小篆;

隸書

讀音:bū

“逋” 本指逃亡。《說文》 : “逋,亡也……,籀文逋從捕。” 金文分別寫作 “” , 雖字形有一定差別, 但均用了表示走義的 “辵” (讀chuò,即辶,俗稱走之); 而用作聲符的 “甫” 除起讀音作用外,本身也有遍布之義。 “甫” 字甲骨文寫作 “” , 象田中遍植苗株形。 與表示走的“辶” (辵)合起來,正可會意逃亡者到處流竄的情景。“說文籀文” 寫作“” , 在辵旁加一捉捕的 “捕” , 字義更加明確是捉捕逃犯。 小篆規範為“” , 將“辵”改為 “走” 。 隸書寫作 “” , 已無形可象。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逋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逋
中国大陆
台湾 逋
台湾
香港 逋
香港
日本 逋
日本
韩国 逋
韩国
旧字形 逋
旧字形

逋字說文解字

【卷二】【辵】

《說文解字》

亾也。从辵甫聲。𨕝,籒文逋从捕。博孤切

《說文解字注》

(逋)亡也。亡部曰:亡,逃也。訟九二曰:歸而逋。从辵甫聲。博孤切。五部。

(𨕝)籒文逋,从捕。亦形聲。

逋字解釋

逋字基本屬性

  1. 逋的部首:辵部外筆畫:7筆畫總數:10倉頡號碼:yijb

  2. 四角號碼:33302鄭碼查詢:fbwBig5編碼:D7E3gb2312碼:E5CD

  3. uni-code:基本区 U+900B首尾分解:辶甫部件分解:甫辶

  4. 造字法:形声;从辶、甫声漢字結構:半包围结构漢字五行:水

  5. 異體字:𨕝𨗗 𨕝 𨓥𨕝

逋字基本含義

  1. 逃亡:~逃。~遷。~蕩。

  2. 拖欠:~負。~租。~債。

  3. 拖延:~留(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