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字康熙字典熱度:1172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pāng,【漢字註音】

【語音朗讀】

【巳集上】【水】【滂字五行屬水】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韻】【正韻】普郎切【集韻】【韻會】鋪郎切,𠀤音霶。

【說文】沛也。

【詩·小雅】俾滂沱矣。

又水名。

【山海經】虖勺之山,滂水出焉。

又滂洋,饒廣也。

【前漢·郊祀歌】福滂洋。

又淜滂,風擊物聲。

【宋玉·風賦】飄忽淜滂。

又滂人,掌山澤之官。

【淮南子·時則訓】令滂人納材葦。

又【韻會】【正韻】𠀤普浪切,義同。

又【集韻】披庚切,音澎。與洴泙同。水聲。

【史記·司馬相如傳】洶湧滂㵒。

又【集韻】蒲光切,音傍。水流聲。

【前漢·司馬相如傳】滂濞沆漑。郭璞讀。 【集韻】或作雱霶䨦。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滂字的字形演變


冶仲考父壺(金)
春秋早期

說文‧水部

漢印徵
西漢

郙閣頌(隸)
東漢

熹.詩.漸漸之石(隸)
東漢

楷書

滂字的象形文

讀音:pāng


甲骨文;

金文1;

金文2;

說文籀文;

石鼓文;

小篆滂;

小篆汸;

隸書

讀音:pāng

“滂”是水勢龐大,四下橫流。《說文》: “滂,沛也。” 即水量充沛。甲骨文寫作“” (汸) ; 金文、 小篆寫作 “” 。 左邊形符是“水( 氵) ,右邊是“方” ,方指四麵八方,合起來表示水大奔流四方。稍後金文、石鼓文寫作“” , 在方字上加入“甫” (播田形)和方型器的字素成“旁” ,仍可會意水大超過河流主道,向周旁泛濫。“說文籀文”寫作“” , 用 “雨”代替“水” , 字義不悖。小篆寫作“” , 並影響了隸書的構成。隸書寫作“” 。

注: “汸”字小篆也讀作fāng。《說文》認為與 “方”字相同,並釋為“並船” 。存參。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滂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滂
中国大陆
台湾 滂
台湾
香港 滂
香港
日本 滂
日本
韩国 滂
韩国
旧字形 滂
旧字形

滂字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沛也。从水㫄聲。普郎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别作霶霈,非是。

『說文解字注』

(滂)沛也。小雅曰。俾滂沱矣。从水。旁聲。普郞切。十部。

滂字解釋

滂字基本屬性

  1. 滂的部首:水部外筆畫:10筆畫總數:13倉頡號碼:eybs

  2. 四角號碼:30127鄭碼查詢:vswsBig5編碼:B7BCgb2312碼:E4E8

  3. uni-code:基本区 U+6EC2首尾分解:氵旁部件分解:氵亠丷冖方

  4. 造字法:形声;从氵、旁声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水

  5. 異體字:𣶢𣹿汸 沗 雱 𣶢 𣹿𣶢𣹿

滂字基本含義

  1. 形容水湧出:~流。~沱。~沛。~濞(pì)(a.形容水流相擊的聲音;b.形容雨水量多;c.形容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