餗字康熙字典熱度:624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sù,【漢字註音】ㄙㄨˋ

【語音朗讀】

【戌集下】【食】【餗字五行屬】

【戌集下】【食字部】

【唐韻】桑谷切【集韻】【正韻】蘇谷切【韻會】蘇木切,𠀤音速。鼎實也。

【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

【正義】餗,糝也。八珍之膳,鼎之實也。

【周禮·天官·醢人·糝食註】糝食,菜餗蒸。

【疏】若今煮菜,謂之蒸萊也。

又【集韻】測角切,音促。義同。 【說文】本作𩱖。

【集韻】亦作𩞌𩞍。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9

餗字的字形演變


鐵182.3(甲)

粹138(甲)

甲1910(甲)

甲2905(甲)

明藏549(甲)

佚895(甲)

戌嗣子鼎(金)
商代晚期

說文‧䰜部

說文或體

熹.易.鼎(隸)
東漢

楷書

餗字的甲骨文


鐵182.3合24146出組

前2.39.2合35982

粹466合30956無名組

粹138合27095無名組

甲1910合30955

甲2905合10111賓組

乙830合21695

粹368合34572歷組

粹465合34415

明藏549

粹468合34574歷組

粹469合30952無名組

後2.26.3合26066

佚738合26067

佚945合6667賓組

甲1169合30809

京都2312合34578

佚895合18566賓組

餗字的象形文

讀音:sù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甲骨文5;

甲骨文6;

金文;

小篆1;

小篆2

讀音:sù

“餗”指鼎中的食物。《說文》: “餗,鼎實(食)。惟葦及蒲。”這裏是說鼎裏的食物包括嫩葦芽(蘆荀)和蒲草的可食部分。 甲骨文寫作 “” , 一邊是裝有食物的食器, 一邊是表示編製、纏束和索求的“索” , 當是為祭祀神主而煮食蔬菜的一種方式。金文寫作“” , 右邊是素食的“素” ,更可證明所煮食物為蔬菜。小篆劃分為兩個字: 一個隨甲骨文結構將“索”變為“束” , 寫作“” ; 一個由冒熱氣的“鬲” (三足食器。見“鬲”釋文插圖)和迅速的“速”組成的“” 。煮熟蔬菜肯定比煮熟肉食要迅速,字義彰顯。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餗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餗
中国大陆
台湾 餗
台湾
香港 餗
香港
日本 餗
日本
韩国 餗
韩国
旧字形 餗
旧字形

餗字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

𩱫或从食束。束聲。

餗字解釋

餗字基本屬性

  1. 餗的部首:食部外筆畫:7筆畫總數:15倉頡號碼:oidl

  2. 四角號碼:85796鄭碼查詢:oxfjBig5編碼:E8C4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9917首尾分解:飠束部件分解:食束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𩱫𢐌𢐌 𩞌 𩞍 𩞕 𩞸 𩱖 𩱫 𫗧𩱫𢐌

餗字基本含義

  1. 古代指鼎中的食物,後泛指美味佳肴:“奇珍異味天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