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沱
【繁體漢字】沱,【漢語拼音】tuó,【漢字註音】ㄊㄨㄛˊ
【語音朗讀】
【巳集上】【水】【沱字五行屬水】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𠀤音駝。
【說文】江別流也。出㟭山。
【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爲沱。
【註】引爾雅釋水,水自江出爲沱,漢爲潛。
【詩·地理攷】蔡氏曰: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流入江,而非出於江也。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此荆州之沱,蜀郡郫縣江沱在東,西入大江。汶江縣江沱在西南,東入江,此梁州之沱。戴侗曰:沱名不一,梁州之沱,特其大者耳。
又滹沱,河名。在定州。
又涕垂貌。
【易·離卦】出涕沱若。
又大雨貌。
【詩·小雅】俾滂沱矣。
又【廣韻】徒可切【集韻】【韻會】【正韻】待可切,𠀤音柁。與𣵺同。瀢𣵺,沙土往來貌。
【郭璞·江賦】碧沙瀢𣵺而往來。
又與沲同。潭沲,隨波貌。
【郭璞·江賦】隨風猗萎,與波潭沲。
【杜甫詩】春光潭沲秦東亭。今作淡沱。
又【集韻】陳知切,音馳。與池同。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4
《說文》: “沱,江別流也。”意思是“沱” (沱江)是長江的支流。後引申為大雨貌。 “沱”字金文、 小篆寫作 “、
、
、
” 。 一邊是水,表示沱指水形,一邊是“它” ,甲骨文、金文的“它”都是蛇的形狀,與水組合可會意河水像蛇一樣是逶迤盤繞的流動。金文是秦未統一文字前的字形,水旁或左或右寫字義無關。秦簡寫作“
” , 為隸書演化成“
” 、 “
”兩個字打下了基礎。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江別流也。出㟭山東,別爲沱。从水它聲。徒何切〖注〗臣鉉等曰:沱沼之沱,通用此字。今別作池,非是。
『說文解字注』
(沱)江別流也。召南曰。江有沱。釋水曰。水自江出爲沱。毛傳曰。沱、江之別者。按今說文衍流字。宜刪。沱爲江之別。如勃澥爲海之別。立文正同。禹貢某氏注云。沱、江別名。江別名、謂江之別出者之名也。別皆彼列切。出崏山東。句。別爲沱。禹貢曰。岷山道江。東別爲沱。按荆州、梁州皆有沱。地理志蜀郡郫下曰。禹貢江沱在西。東入江。汶江下曰。江沱在西南。東入江。皆謂梁州沱也。於南郡枝江曰。江沱在西。東入江。謂荆州沱也。道江之東別爲沱。自當謂梁州者。鄭注尙書不信地理志所說。以今水道言之。水道提綱曰。江至灌縣曰都江。分爲二派。其南流者、正派也。其東流經郫縣新緐成都新都金堂、南經𥳑州資陽資縣富順、至瀘州復入江者、沱江也。沱江會北來綿雒諸水而南入江曰中水。是首受江、尾入江。與漢志合。然此郫之沱耳。汶江之沱尙當在其上流。未審今何水。从水。它聲。徒何切。十七部。
沱的部首:水部外筆畫:5筆畫總數:8倉頡號碼:ejp
四角號碼:33112鄭碼查詢:vwrrBig5編碼:AA62gb2312碼:E3FB
uni-code:基本区 U+6CB1首尾分解:氵它部件分解:氵宀匕
造字法:形声;从氵、它声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水
異體字:池沲沲𣴾池 沲 𣴾 𣵺 𣵻 𩃰 𩃱沲𣴾
可以停船的水灣(多用於地名):石盤~;金鋼~(均在中國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