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字康熙字典熱度:3985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dǐ,de,【漢字註音】ㄉㄧˇ

【語音朗讀】

【寅集下】【广】【底字五行屬火】

【寅集下】【广字部】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𠀤音邸。

【說文】山居也。

又【說文】下也。又【玉篇】止也。

【爾雅·釋詁】底,待也。

【註】止也。

【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又【玉篇】滯也。

【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

【註】底,滯也。

【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又【增韻】器臀也。

【詩·大雅】于橐于囊。

【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又文書槀曰底。

【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

【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又設疑之辭。

【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

【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

【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又與厎通。

【韻會】厎,通作底。

【詩·小雅】靡所底止。

【傳】底,至也。

又與砥通。

【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

【註】底,柔石也。

又叶都木切,音啄。

【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爲無底。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底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广部

楷書

底字的象形文

讀音:dǐ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侯馬盟書;

石鼓文;

小篆氐;

小篆底;

小篆氏;

隸書氐;

隸書底

讀音:dǐ

“氐” 是根底、根本的意思,也是 “低、底” 的初文。《說文》 :“氐, 至也。 從氏下箸一。 一, 地也。 ” 甲骨文的 “氐” 寫作 “” , 象人從地上提物的形狀。提物是由最低處提起,物在地上,地是底層,以此表示根底。筆者認為,此字也象人指土地的形狀。甲骨文的 “土” (地)寫作 “” 。且“氐” 、 “地” 同音。 金文、石鼓文將地麵畫成一橫, 成為“土” 字, 可參。 小篆為安排筆畫而寫作 “” , 失形。 後加表示房屋的“廣”作 “底” ,成形聲字。隸書將 “氐”分成“氏、一” 兩部分,且以平直的筆畫取代了篆書,從而成為今文。

注: 1. “氐” 字釋義岐多。非僅以上字義; 2.甲骨文 “氐、氏” 是同一字。“氏”後專指姓的分支。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底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底
中国大陆
台湾 底
台湾
香港 底
香港
日本 底
日本
韩国 底
韩国
旧字形 底
旧字形

底字說文解字

【卷九】【广】

『說文解字』

山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聲。都礼切

『說文解字注』

(底)山凥也。凥各本譌作居。今正。山當作止,字之誤也。字从广故曰止凥。玉篇曰:底,止也,下也。廣韵曰:底,下也,止也。皆本說文。釋詁曰:底,止也。又曰:底,止,徯,待也。晉語,戾久將底。注曰:底,止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服注:底,止也。杜注:底,滞也。楚語: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滞。注曰:底,箸也。按底訓止,與厂部𠨿訓柔石,引伸之訓致也。至也迥别,俗書多亂之。小雅:伊于胡底。箋云:𠨿,至也。俗本多作胡底。一曰下也。下爲底,上爲葢,今俗語如是,與前一義相足。高唐賦曰:不見其底,虛聞松聲。列子,無底之谷。名曰:歸墟。从广氐聲。都禮切。十五部。按釋詁:替戾底,𠨿尼定曷遏止也。釋文及唐石經不誤。郭注:𠨿義見詩傳,謂靡所𠨿止,伊于胡𠨿。傳曰:𠨿,至也。郭又引國語,戾久將底,此爲底字作注也。釋文底音丁禮反,𠨿音之視反。今薺旨二韵區别亦如是。

底字解釋

底字基本屬性

  1. 底的部首:广部外筆畫:5筆畫總數:8倉頡號碼:ihpm

  2. 四角號碼:00242鄭碼查詢:tgrsBig5編碼:A9B3gb2312碼:B5D7

  3. uni-code:基本区 U+5E95首尾分解:广氐部件分解:广氏丶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半包围结构漢字五行:火

  5. 異體字:𢇝 氐 㡳 𢇨 𢇹

底字基本含義

1. 底 [dǐ]2. 底 [de]

底 [dǐ]
  1. 最下麵的部分:~層。~座。~下(a.下麵;b.以後)。海~。~肥。

  2. 末了:年~。月~。到~。

  3.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蘊。~稿。~版。

  4. 圖案的基層:白~藍花的瓶子。

  5. 何,什麼:~事傷感。

  6. 古同“抵”,達到。

底 [de]
  1. 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