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字康熙字典熱度:847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xí,【漢字註音】ㄒㄧˊ

【語音朗讀】

【戌集中】【阜】【隰字五行屬金】

【戌集中】【阜字部】

〔古文〕𨻿【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𠀤音習。

【爾雅·釋地】下濕曰隰。

【說文】阪下濕也。

【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

【書·禹貢】原隰底績。

【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

【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又【詩·周頌】徂隰徂畛。

【箋】隰謂新發田也。

【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又【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

【註】汾隰,汾水邊也。

【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

【註】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註。

又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

【註】在懷縣西南。

【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又【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

【註】陘隰,地名。

又【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又姓。

【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又【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 【玉篇】同𨻸。

【集韻】或作𨻽濕。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27

隰字的字形演變


上(1).孔.26(楚)

說文‧阜部

石經魯詩殘碑(隸)
東漢

楷書

隰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隰
中国大陆
台湾 隰
台湾
香港 隰
香港
日本 隰
日本
韩国 隰
韩国
旧字形 隰
旧字形

隰字說文解字

【卷十四】【𨸏】

『說文解字』

阪下溼也。从𨸏㬎聲。似入切〖注〗𨻿,古文。

『說文解字注』

(隰)阪下溼也。釋丘曰。下溼曰隰。又曰。陂者曰阪。下者曰隰。葢上隰指平地言之。下隰指阪言之。阪形固高、而其四旁窊溼處亦謂之隰也。許用後說者、以其字从𨸏也。从𨸏。㬎聲。似入切。七部。

隰字解釋

隰字基本屬性

  1. 隰的部首:阜部外筆畫:14筆畫總數:16倉頡號碼:nlavf

  2. 四角號碼:76233鄭碼查詢:ykzuBig5編碼:EEF5gb2312碼:DAF4

  3. uni-code:基本区 U+96B0首尾分解:阝絲部件分解:阝日幺幺灬

  4. 造字法:会意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金

  5. 異體字:濕濕 𨻋 𨻥 𨻸 𨻽 𨻿 㙷

隰字基本含義

  1. 低濕的地方:“山有榛,~有苓”。

  2. 新開墾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