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字康熙字典熱度:1523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fù,【漢字註音】ㄈㄨˋ

【語音朗讀】

【寅集下】【彳】【復字五行屬】

【寅集下】【彳字部】

〔古文〕𢕛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伏。

【說文】往來也。

【廣韻】返也。

【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

【傳】復,還也。

【詩·小雅】言歸思復。

又【韻會】答也。

【書·說命】說復于王。

又【韻會】白也。

【禮·曲禮】願有復也。

又【韻會】反命也。

【周禮·天官】諸臣之復。

【註】復,報也,反也。

【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又招魂曰復。

【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

【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復。

【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姓。

【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又州名。

【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

【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

【註】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

【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

【註】秦所遺羽衣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六切,音福。

【集韻】重也。

【正韻】反覆也。

【易·復卦】反復其道。

【詩·小雅】顧我復我。

【註】謂迴轉反復之也。

又【正韻】復,除也。

【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戸勿事。

【註】復其身,及一戸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與複通。

【史記·秦始皇紀】爲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前漢·高帝紀】上從復道上,望見諸將往往耦語。

【註】上下有道,故謂之復。

又與覆通。

【詩·大雅】陶復陶穴。

【音義】復,累土於地上。

【說文】作覆。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浮富切,浮去聲。

【集韻】又也。

【增韻】再也。

【詩·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

又叶房月切,音伐。

【韓愈·招揚之罘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復。作詩招之罘,日夕抱饑渴。渴,巨列切。又𡕴𡕨㚆𠣾。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9

復字的字形演變


鐵145.1(甲)

小臣言簋(金)
西周早期

曶鼎(金)
西周中期

𩰬比盨(金)
西周晚期

散氏盤(金)
西周晚期

帛甲5.17(楚)

曾162(楚)

說文‧彳部

睡虎地簡24.33(隸)

孫子76(隸)
西漢

流沙簡.屯戍8.6(隸)
西漢

老子甲59(隸)
西漢

曹全碑(隸)
東漢

張景碑(隸)
東漢

楷書

復字的金文


小臣言簋西周早期集成4238

小臣言簋西周早期集成4239

復作父乙尊西周早期集成5978

戈冬方鼎西周中期集成2824

曶鼎西周中期集成2838

曶鼎西周中期集成2838

多友鼎西周晚期集成2835

復公子簋西周晚期集成4011

𩰬比盨西周晚期集成4466

𩰬比盨西周晚期集成4466

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

復字的象形文

讀音:fù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𠣾;

石鼓文;

小篆複;

小篆復;

小篆𠣾;

小篆𠣾;

隸書複;

隸書復

讀音:fù

“複”和“復”音同義似。“複”是出去返回。《說文》: “複,行故道也。 ” “復, 往來也。 ” 甲骨文寫作“” 。上邊的 “”是古代人類穴居時兩側進出的階口; 下邊的“”表示腳(止, 趾), 會意走進走出。金文字形駁雜: 其中1寫作“” , 與甲骨文類似; 2-4寫作“” ,加表示行走的“彳” (讀chì),已成“復”字。石鼓文將房屋形寫作“且” ,“且”是祭祀的神主, 會意為死去的人招魂。小篆分別寫作“” 。

古文字中有一表示重複的“複”——“𠣾、𠣴” 。金文寫作“” 。用一人彎身下有 “” (複)表示作重複動作。 小篆根據金文有 “”兩個字形而製 “”兩個字。 隸變後多用 “複、復” , 尤其近現代“𠣾、 𠣴”漸淡出實用舞台。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復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復
中国大陆
台湾 復
台湾
香港 復
香港
日本 復
日本
韩国 復
韩国
旧字形 復
旧字形

復字說文解字

【卷二】【彳】

『說文解字』

往來也。从彳复聲。房六切

『說文解字注』

(復)往來也。辵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今人分别入聲去聲,古無是分别也。从彳𡕨聲。房六切。三部。

復字解釋

復字基本屬性

  1. 復的部首:彳部外筆畫:9筆畫總數:12倉頡號碼:hooae

  2. 四角號碼:28247鄭碼查詢:oikrBig5編碼:B45Fgb2312碼:B8B4

  3. uni-code:基本区 U+5FA9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形声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復复覆𢕒复 覆 𠋩 𠣸 𠣾 𠤇 𡕨 𡕴 𢕒 𢕛 𢕶 𠣴 𣸪 復𢕒

復字基本含義

  1. “複”的繁體字。

  2. 返、還。《爾雅•釋言》:“復,返也。”《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

  3. 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子。如:“恢復”、“康復”、“回復”、“收復”。《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三去相,三復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

  4. 回報,多指仇恨而言。如:“報復”、“復仇”。《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

  5. 免附徭役或賦稅。《墨子•號令》:“男女老小,先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

  6. 再、又。如:“去而復返”、“舊病復發”、“死灰復燃”。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迴。”

  7. 無義。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8.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機運循環之象。

  9. 姓。如元代有復見心。

  10. “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又、重等義,所以“反復”也或作“反複”、“反覆”,“重複”也或作“重覆”、“重復”等。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卻不可相混。如“復興”不作“複興”、“覆興”,“複數”不作“復數”、“覆數”,“覆蓋”不作“復蓋”、“複蓋”。因此使用這三字,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