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馘
【繁體漢字】馘,【漢語拼音】guó,【漢字註音】ㄍㄨㄛˊ
【語音朗讀】
【戌集下】【首】【馘字五行屬木】
【戌集下】【首字部】
【廣韻】【韻會】古獲切【集韻】骨或切【正韻】古伯切,𠀤音蟈。
【玉篇】截耳也。
【說文】軍戰斷耳也。
【詩·大雅】攸馘安安。
【註】軍法,獲而不服,則殺而獻其左耳。
【禮·王制】以訊馘告。
【註】訊是生者,馘是死而截耳者。
【爾雅·釋詁】馘,獲也。
【註】今以獲賊耳爲馘。又【五音集韻】呼狊切,音洫。面也。
【莊子·列禦𡨥】槁項黃馘。 【說文】本作聝。
【字林】截耳則作耳旁,獻首則作首旁。
又叶况壁切,音翕。
【詩·魯頌】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叶上德服。
詞條更新時間:2025-01-18
“馘”字有兩個寫法。一個左旁是首級的 “首” (人頭); 一個是耳朵的“耳” 。原因來自古時作戰的記功方法: 最初是勝方割下敵人的頭向上司報功時記數,所以寫作“馘” ; 後因殺戮太多,攜帶人頭不便而改為割取敵人左耳,此義寫作“聝”。《說文》: “聝,軍戰斷耳也。” 甲骨文1-2和金文1右旁都是“戈” (兵器), 表示戰爭和殺伐。 甲骨文的“首”寫作“” , 是突出眼目的人頭形, 在組字時常用“目”代“首” ;金文將戈上的垂纓“” (飾物, 常用於掛人頭或栓人耳)寫作“爪” ,表示抓獲。以上字形屬會意字。金文2和小篆將“戈”寫作“或” ,或是“國”的初文,表明殺伐是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小篆分別寫作“馘”與“聝”。隸書簡化了小篆的弧筆,跳出象形字的藩籬。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
『說文解字注』
聝或从𩠐。今經傳中多从首。
馘的部首:首部外筆畫:8筆畫總數:17倉頡號碼:tuirm
四角號碼:83650鄭碼查詢:uajaBig5編碼:EF55gb2312碼:D9E5
uni-code:基本区 U+9998首尾分解:首或部件分解:首戈口一
造字法:形声;从首、或者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木
異體字:聝𩉕 𩠲 聝 𢧷
古代戰爭中割取敵人的左耳以計數獻功:“俘二百五十人,~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