榖字康熙字典熱度:2280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繁體漢字】,【漢語拼音】gǔ,【漢字註音】ㄍㄨˇ

【語音朗讀】

【辰集中】【木】【榖字五行屬】

【辰集中】【木字部】

【廣韻】【類篇】古祿切【玉篇】古斛切,𠀤音谷。

【說文】楮也。

【詩·小雅】爰有樹檀,其下維榖。

【註】惡木也,《本草》作構。

【爾雅翼】葉無瓣曰構。

【埤雅】皮白者榖,皮斑者楮,蓋一物三名也。詳楮字註。

又【書·咸乂】序: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

【孔傳】不恭之罰。

又【山海經】招搖之山,有木名迷榖,佩之不迷。

又【類篇】居𠋫切,音構。義同。


考證:〔又【書·咸乂】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 謹按此書序文非經文,謹照原書咸乂下增序字。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18

榖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木部

楷書

榖字的象形文

讀音:gòu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5;

古璽文榖;

楚帛書;

小篆榖;

小篆榖

讀音:gòu

“㝅”字在各種典籍上多指“乳”(兒),即俗稱“吃乳的孩子”;也釋作“愚昧”。《說文》稱:“㝅,乳也。從子,殻聲。一曰:㝅瞀也。”但未對字形結構進行明細解析。筆者認為:“㝅”表達的是古人一邊敲打骨製器物一邊對尚處於愚昧年齡的小兒(子)進行說教。從較早的金文1-4看,左上是一種刻有表意符號(丯)和表示骨頭的字符;右邊是表示持物敲擊的“殳”字,左下是一表示小兒的“子”。三部分組合起來正可會意“㝅”是對蒙昧不懂事的或還在吃乳的孩子進行教導。稍晚的金文5、楚帛書、小篆逐步把“子”以外的字形確立為“殻”字。邊敲打邊教子的本義未變。

“㝅”也與“榖”混用。《左傳》:“楚人謂乳穀。”屬借用,非本義。“榖”即糧食作物“穀”的本字。上邊是“殼”,下邊是“禾”,合起來表示“榖”是有殼禾類植物,食用時需要敲打去殼。

圖為“象形字書畫”造形

榖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榖
中国大陆
台湾 榖
台湾
香港 榖
香港
日本 榖
日本
韩国 榖
韩国
旧字形 榖
旧字形

榖字說文解字

【卷六】【木】

『說文解字』

楮也。从木㱿聲。古祿切

『說文解字注』

(榖)楮也。此篆體依五經文字正。各本作?者、從𣜩便也。小雅傳曰。榖、惡木也。陸機疏曰。江南以其皮擣爲紙。謂之榖皮紙。絜白光輝。按山海經傳曰。榖亦名構。此一語之輕重耳。從木。㱿聲。古祿切。三部。

榖字解釋

榖字基本屬性

  1. 榖的部首:木部外筆畫:10筆畫總數:14倉頡號碼:gdhne

  2. 四角號碼:47947鄭碼查詢:bwfqBig5編碼:E242gb2312碼: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6996首尾分解:殼木部件分解:士冖禾几又

  4. 造字法: 漢字結構:左右结构漢字五行:

  5. 異體字:𣖫𣖫𣖫

榖字基本含義

  1. 木名。又稱“構”、“楮”,即構樹 [paper mulberry]。落葉喬木。新生枝密披灰色粗毛,具乳汁。葉闊卵形至長圓狀卵形,葉端漸尖,全緣或缺裂。初夏開淡綠色小花,雌雄異株。果實圓球形,成熟時鮮紅色,皮可製桑皮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