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費的在線辭海新華字典查詢網站,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康熙字典網絡版共收錄48079個漢字,含增補、補遺、考證的漢字,提供漢字起源、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詢,資料翔實且豐富。
康熙字典 創作共享 免費使用 蘇ICP備11037243號
迹
【繁體漢字】迹,【漢語拼音】jì,【漢字註音】ㄐㄧˋ
【語音朗讀】
【酉集下】【辵】【迹字五行屬火】
【酉集下】【辵字部】
〔古文〕𨒏【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資昔切,音積。
【說文】步處也。
【廣韻】足跡也。
【左傳·宣十二年】遷大國之迹于鄭。
【前漢·揚雄傳】擬足而投迹。
【淮南子·說山訓】足蹍地而爲迹。
又凡功業可見者曰迹。
【書·武成】太王肇基王迹。
【前漢·王褒傳】索人求士者,必樹霸迹。
又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迹。
【莊子·天運篇】《六經》先王之𨻰迹也。
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
【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迹自身。
【註】仲無所因,故曰邁迹。
【前漢·平當傳】深迹其道,而務修其本。
【註】謂求其踪迹。
又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
【淮南子·說山訓】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
【唐書·魏徵傳】豈有君臣同心事形迹者。
又循實而考之亦曰迹。
【前漢·功臣表】迹漢功臣。又【杜欽傳】將以求天心,迹得失也。
又風迹,風化之迹也。
【後漢·朱浮傳】頗欲厲風迹。
又迹射,尋迹而射也。《前漢·王尊傳》將迹射士千人。
又迹人,官名。
【周禮·地官·迹人註】迹之言跡。知禽獸處也。
又與跡同。
【文中子·問易篇】心跡之判久矣。
又與蹟通。
【詩·小雅】念彼不蹟。
【註】謂不循故道也。
又叶卽略切,音爵。
【陸機·演連珠】火壯則煙微,性充則情約。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無佇立之迹。 【集韻】或作𨖊、𨒪。
【註】謂循其踪迹。〕 謹照原註循改求。〔【後漢·西域傳】漢有迹射。〕 謹按後漢西域傳無此語,查係王尊傳,今改前漢王尊傳將迹射士千人。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跡”指人和動物的腳印,行蹤痕跡。《說文》: “跡,步處也。從辵,亦聲。蹟, 或從足責。 , 籀文跡從朿。 ”這裏說的“籀文”是小篆以前以金文為主的古文字。主要字形為“
、
、
、
、
” ,左上是表示行走和路口的 “彳” (讀chì) ,下邊是表示腳的 “止,趾” ,合起來組成行走符號“辵” (讀chuò),即俗稱的 “走之” 。右上是表示荊棘的“朿” ,用“朿”在行走的路麵上劃出痕跡來會意 “跡” 十分巧妙。小篆將此義分成兩個字: 一個是從足,責聲的 “蹟” ; 一個是從辵,亦聲的 “跡” ,都保留了因腳的行走而出現痕跡的關鍵字素——“足” 與 “辵” 。今以 “跡” 為正字。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卷二】【辵】
『說文解字』
步處也。从辵亦聲。蹟,或从足責。𨒪,籒文迹从朿。資昔切〖注〗𨒏,古文迹。
『說文解字注』
(迹)步處也。莊子云。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也。从辵。亦聲。迹本作𨒪。朿聲。故音在十六部。小篆改爲亦聲。則當入五部。而非本部之形聲矣。李陽冰云。李丞相持朿作亦。謂此字也。資昔切。古音在十六部。
(蹟)或从足責。責亦朿聲也。小雅。念彼不蹟。毛傳。不蹟、不循道也。
(𨒪)籒文迹。从朿。釋獸。鹿其跡速。釋文。本又作?。素卜反。引字林鹿跡也。按速正𨒪字之誤。周時古本云其𨒪𨒪。𨒪之名不嫌專繫鹿也。廣雅。躔?解亢跡也。卽爾雅麋跡躔、鹿跡𨒪、麕跡解、兔跡迒也。曹憲?音匹迹反。集韵云。迹或作?。然則字林從鹿速聲、素卜反之字。紕繆實甚。或以竄入爾雅。又或以羼入鹿部麌麛二字之閒。其誤可不辯自明矣。
迹的部首:辵部外筆畫:6筆畫總數:9倉頡號碼:yylc
四角號碼:30303鄭碼查詢:snowBig5編碼:B8F1gb2312碼:BCA3
uni-code:基本区 U+8FF9首尾分解:辶亦部件分解:亦辶
造字法:形声;从辶、亦声漢字結構:半包围结构漢字五行:火
異體字:跡脔蹟蹟𨒪𨒪 𨒏 蹟 跡 脔 䢌 䟱 𨖊蹟𨒪
腳印:蹤~。足~。血~。筆~。
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印~。
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古~。實~。
追尋蹤跡:“漢求將軍急,~且至臣家”。
據實跡考知:“~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