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字康熙字典熱度:1096

由谷歌提供的廣告

退

【繁體漢字】退,【漢語拼音】tuì,【漢字註音】ㄊㄨㄟˋ

【語音朗讀】

【酉集下】【辵】【退字五行屬火】

【酉集下】【辵字部】

〔古文〕𨓆𨑧𢓴𢓇𨔫【集韻】【韻會】【正韻】𠀤吐內切,推去聲。

【玉篇】郤也。

【禮·表記】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亂也。

【左傳·僖二十五年】退一舍而原降。

又【玉篇】去也。

【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又遜讓也。

【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後漢·鍾皓傳】好學慕古,有退讓風。

又進退人才,猶言用舍也。

【禮·檀弓】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

又返也。

【屈原·離騷】退將復修吾初服。

【前漢·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臨政願治,不如退而更化。

又如柔貌。

【禮·檀弓】其中退然如不勝衣。

又【正字通】吐困切。與褪同。

【王建詩】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

【註】淺紅也。又𨓤。

詞條更新時間:2025-04-21

退字的字形演變


佚882(甲)

合557(甲)

後2.31.14(甲)

天亡簋(金)
西周早期

中山王昔壺(金)
戰國晚期

帛乙8.6(楚)

上(1).孔.3(楚)

上(2).昔.1(楚)

說文古文

說文‧彳部

說文或體

老子甲後323(隸)
西漢

夏承碑(隸)
東漢

熹.春秋.僖十六年(隸)
東漢

武威簡.有司6(隸)
西漢

衡方碑(隸)
東漢

曹全碑(隸)
東漢

楷書

退字的金文


天亡簋西周早期集成4261

中山王昔壺戰國晚期集成9735

兆域圖銅版戰國晚期集成10478

退字的象形文

讀音:tuì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說文古文;

古璽文;

小篆1;

小篆2;

隸書

讀音:tuì

“退”字在小篆中寫作 “” (𢓴)或 “” 。 《說文》: “𢓴, 退卻也。一曰: 行遲也。 ” “退”字金文寫作 “” , 左邊是表示行走和路口的“彳” (讀chì) ,右上是表示時間的 “日” ,右下是走路的 “夂” (夂,讀zhǐ,表示腿踝受牽製)和 “足” ,合起來表示足被拖扯,不能前行。小篆寫作“” , 省去“足”字, 或體寫作 “” , 用行入內表示退後(行本應向外)。隸書( 《衡方碑》 )寫作“” , 為楷書寫作“退”奠定基礎。

圖為 “象形字書畫” 造形

退字新舊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退
中国大陆
台湾 退
台湾
香港 退
香港
日本 退
日本
韩国 退
韩国
旧字形 退
旧字形

退字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

古文从辵。今字多用古文。不用小篆。

退字解釋

退字基本屬性

  1. 退的部首:辵部外筆畫:6筆畫總數:9倉頡號碼:yav

  2. 四角號碼:37303鄭碼查詢:wxoBig5編碼:B068gb2312碼:CDCB

  3. uni-code:基本区 U+9000首尾分解:辶艮部件分解:艮辶

  4. 造字法:会意漢字結構:半包围结构漢字五行:火

  5. 異體字:褪𢓴𢓇𨓆𨓤褪 𩄮 𨘍 𨔫 𨓤 𨓆 𨑧 𢔕 𢓴 𢓇𢓴𢓇𨓆𨓤

退字基本含義

  1. 向後移動,與“進”相對:~步。~路。~卻。~讓。倒~。

  2. 離開,辭去:~席。~伍。~職。~休。引~。

  3. 送還,不接受,撤銷:~還。

  4. 脫落:~色。~毛。減~。

  5. 和柔的樣子:~然。

  6. 遲緩,畏縮:“求也~”。